二、名家医案借鉴

二、名家医案借鉴

(一)实证

1.颜正华医案——外邪犯胃

郑某,女,51岁,干部。

初诊日期:1992年10月15日。

主诉:恶心呕吐半天。

现病史:数日前出差外地,因生活失常,又食冷物,导致胃脘不适,昨日返京,因坐车受风寒,晚到家后即发恶心呕吐,先吐清水,后吐苦水,并水泻3次。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现症:饮水、进食即吐,形寒,肢冷,肠鸣,口干。按之腹部柔软,微感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诊断:呕吐(西医:急性胃肠炎)。

辨证:风寒湿邪外干,脾胃不调。

治法:化湿和中,发表散寒。

方药:藿香10g,苍术10g,苏叶梗各5g,制厚朴6g,陈皮10g,猪茯苓各12g,炒泽泻12g,法半夏10g,焦谷麦芽各12g,焦神曲12g,生姜3片。4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忌食生冷油腻。

二诊:水泻止,形寒除,呕恶减轻,已能饮食,唯饮水后脘部痞塞,腹部及下肢发凉。治改温化寒湿,理气和中。

方药:藿香10g,苍白术各10g,厚朴5g,陈皮6g,砂仁5g(打碎,后下),木香4g,清半夏10g,炒枳壳6g,旋覆花10g(包),茯苓20g,焦神曲10g,生姜2片。继服7剂。嘱其药后复常,可不必再来,并在近期内慎饮食,尤忌生冷油腻,以巩固疗效。

按语:仲秋之时,饮冷感寒,致使风寒湿三邪侵袭。寒湿伤中,脾胃升降失调,传化失常,则恶心、呕吐、肠鸣、水泻。治宜化湿和中,发表散邪。颜氏首用辛香苦燥温化表散;次配甘淡渗利之茯苓、猪苓、泽泻,以健脾止泻;再用焦谷麦芽、神曲,并合辛温之生姜,以健胃消食。再以温中除湿,行气和中之剂治疗而收功。

2.包翠娣医案——食滞内停

陈某,男,5岁。

初诊日期:2001年7月。

主诉:纳呆泛恶2周,呕吐3d。

现病史:患儿纳呆泛恶2周,嗣后呕吐3d,泛恶前曾有过食冷饮、杏、李、黄瓜等物,经某院治疗,诊为急性胃炎,服甲氧氯普胺、吗丁啉等,未效。

现症:胸中痞闷,口气秽臭,呕吐酸腐,夹稠厚痰涎,嗳气不能进食,食则更甚,大便3d未解,小溲黄赤,上腹部压痛,苔薄黄腻,脉滑数。

诊断:呕吐(西医:急性胃炎)。

辨证:痰结心下,夹滞内阻。

治法:宽胸散结,和胃降逆。

方药:小陷胸汤加味。全瓜蒌20g,黄连3g,半夏10g,枳实6g,生姜2片,荷叶3g。1剂。

二诊:药后,呕吐止,能饮少量稀粥,胸中痞闷大减,上腹部压痛除,大便畅。再拟清化和胃,健脾助运。

方药:全瓜蒌10g,黄连1.5g,半夏10g,陈皮5g,茯苓10g,谷芽15g,生甘草6g。2剂。

按语:本例为饮食不节,食滞内阻,胃失和降而致浊气上逆发为呕吐,盖胃不腐熟,郁而化热则呕吐酸腐,脾失运化,宿食停滞,津液失布,聚而为痰,痰食停滞中脘,气机不利则见胸脘满闷,嗳气不能饮食,舌苔薄黄腻、脉象滑数为痰滞内停之候。《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例患儿胸腹满闷,按之则痛,苔腻,脉滑数等症,辨证为痰结心下,发为结胸,用小陷胸汤加味以宽胸散结,清化痰浊。方中全瓜蒌清热化痰,下气宽胸,黄连清热降火,半夏降逆消痰散结,除痞满,与黄连合用辛开苦降,二药配合既能消痰浊之积,又开气郁之痞,辅以枳实理气导滞,佐以竹茹、生姜、荷叶和胃降逆,综合全方具有宽胸散结,清化痰浊,和胃降逆。药证相合,故1剂症情大减,再用轻剂祛其余痰,仅2剂即获全功。

3.李萍医案——痰饮内阻

张某,女,46岁,干部。

初诊日期:1997年2月3日。

主诉:恶心呕吐40d。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40d,因“结石性胆囊炎”在某县医院行胆囊摘除术,术后3d通气,即进食进饮,随即而吐,胸腹X线透,排除肠梗阻,尚有排便,排气,呕吐剧烈,不能进食,40d来,体重减轻10余千克。卧床不起,伴疲乏,动则心悸,出汗、小便量少,舌红,苔白滑,脉沉细。

检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壅积证。

诊断:呕吐(西医:胆囊切除术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壅积证)。

辨证:水饮内停。

治法:温化痰饮,和中降逆。

方药:桂枝、白术、茯苓、竹茹、枇杷叶、法半夏、生姜各10g,胆南星、甘草各6g。

二诊:服药3剂,呕吐即止,但感口干不欲多饮,汗多,气怯,继以上方去枇杷叶、竹茹,加麦冬、五味子各15g,生芪20g,益气养阴生津。4剂。

三诊:后恢复饮食,室内外活动自如,无心悸气短,汗出,继以上方加西洋参6g,再进4剂,痊愈出院。

按语:呕吐一证,中医认为乃胃气上逆所致,病因较多,总体可分虚实两大类。本案患者起病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呕吐频繁引起精神紧张,久吐伤胃,不能受纳水谷,胃阴受损,失于和降,故以健脾化湿,益气养阴治本,和胃降逆治标。主方苓桂术甘汤为治痰饮之要方,健脾渗湿,温化痰饮对于脾虚水湿内停之呕吐、泻泄具有药到病除之功。

4.王希知医案——肝气犯胃

梁某,女,35岁。

主诉:间断发作性呕吐1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家处农村山区地带,气候较寒冷,当地缺乏柴煤,因此常饮食生冷。余年来间断发作性呕吐。呕吐痰涎兼有食物残渣或酸水,多在食后、情绪不佳或发怒时发作。发时伴有头痛。初起时以为受凉,服生姜汤,有时似可止吐。近半年来,每日发作1~2次,甚以为苦。苔白润,脉沉弱。

查体:患者神清、表情愁闷,频作太息,形体较瘦,腹壁薄软,未摸到包块,上腹中部轻度压痛,加热及稍重按则有舒适感。

诊断:呕吐(西医:慢性胃炎)。

辨证:脾胃虚寒,肝气乘之,肝胃不和。

治法:温中补虚,疏肝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6g,党参15g,生姜12g,大枣12g,半夏10g,青皮9g,橘红10g,白蔻仁10g。每日煎1剂。

按语:服药前用鲜生姜片搽舌面。服药3日诸症消失。改用柴芍六君子汤健脾理气,舒肝和胃以善后。

(二)虚证

1.张伯臾医案——脾胃气虚

董某某,女,65岁。

初诊日期:1983年3月14日。

主诉:呕吐间作5个月,加重2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5个月前起脘腹部胀痛,呕吐苦水,中脘烦懊不舒,不思纳食,食后即吐,2个月前起呕吐发作转频,迄今未止,屡治未效,X线摄片,拟诊为“胃窦炎”。大便2日1次,量少颇艰,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带弦。

检查:X线摄片,拟诊为“胃窦炎”。

诊断:呕吐(西医:胃窦炎)。

方药:大半夏汤加味。太子参12g,姜半夏12g,生姜4.5g,蜂蜜20g,炒吴茱萸1.2g,炒川连1.6g。3剂。

二诊:药后呕吐旋止,中脘烦懊亦舒,已能纳食,大便2日1次,仍欠畅,脉细,舌淡红苔薄,再拟养阴润肠以善后。

方药:太子参12g,法半夏9g,炒川连1.6g,蜂蜜30g,炒吴茱萸1g,生谷芽12g,火麻仁(研)10g。4剂。

按语:张老取大半夏汤合左金丸治之。其中人参易以益气养阴的太子参,配合蜂蜜益气养胃,润肠通便,共奏补虚之功;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左金丸泄肝和胃。

2.顾雨时医案——脾胃阳虚

邱某,男,37岁。

主诉:呕吐间作3个月,复作、加重1个月。

现病史: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2年余。病已3个月,始于食肉,呕吐腹泻,缠绵不已,1个月后又见呕吐,朝食暮吐或食入即吐,均系不消化食物,少腹胀满,嗳气恶心,纳食量少,面色萎黄,精神怠倦,四肢清冷,腹不痛口不渴。苔白且厚腻,脉迟缓。

诊断:呕吐(西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中宫虚寒,脾运无权,肾火式微,火不暖土。

治法:温运中土,和胃降逆。

方药:予大建中汤加减。移山参9g,干姜4.5g,川椒1.8g,白术9g,炙甘草3g,姜半夏3g,良附丸9g(包煎),吴茱萸1.5g(黄连0.9g,同炒),荜澄茄9g。2剂。

二诊:药后呕吐见减,大便质厚,纳食稍增,但胃脘仍胀满不适,口多清水,舌苔转为黄腻。前方中肯,无须更张,宗原意加附子6g,服6剂。

三诊:迭进温运脾阳,补火生土之剂,呕吐已止,腻苔渐化,胃纳又增。昨大便又见溏薄,日行4~5次,完谷不化,四肢欠温,舌淡脉沉细。综观症情,仍是脾阳虚,肾火衰,以致清阳浊阴升降失司,再拟健脾温肾,升清降浊,予四君子汤合升麻葛根汤加减。

方药:党参9g,焦白术9g,附子9g,炙甘草3g,煨葛根3g,升麻4.5g,柴胡4.5g。6剂。

四诊:服上药1剂,大便次数即减,日2行,质厚,呕吐未作,脘腹胀满已轻,6剂后,腹胀除,便溏止,知饥欲食,遂改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善后。

按语:本案为脾肾阳虚之呕吐、腹泻,以呕吐为主,故第一诊断应为呕吐。病缘于饮食不节,过食肥腻,损伤脾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所致。病延3个月不愈,脾虚及肾,气虚及阳,乃脾肾阳虚。治先以温运中土,和胃降逆,选用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和良附丸加减。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干姜、川椒、吴茱萸、良附丸、荜澄茄温中散寒,姜半夏、吴茱萸、黄连苦辛通降,和胃止呕。二诊时吐泻均减,纳食稍增,因口多清水,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附子以温阳散寒。三诊时呕吐已止,因便溏重见,转从健脾温肾,升清降浊为主。四诊时不但呕吐未作,便溏已止,诸症或除或减,遂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病告痊愈。

3.张子琳医案——胃阴不足

刘某,男,65岁。

主诉:呕吐2月余。

现病史:因呕吐不能饮食经检查确诊为胃癌,仅以输液及其他支持疗法维持生命,历时两个多月呕吐未稍减。因患者年老体弱且属胃癌晚期,无法手术及化疗或放疗,故转诊请求中药治疗。

现症:干呕呃逆频作,口干渴思冷饮,饮入即吐,数日不更衣,形体消瘦,舌红有裂纹、无苔少津,脉细数。

诊断:呕吐(西医:胃癌)。

辨证:胃阴亏虚。

方药:方用叶氏养胃汤加减。白干参30g,北沙参15g,麦冬30g,玉竹15g,扁豆12g,甘草10g,花粉15g,怀山药30g,生谷芽30g,乌梅9g。

按语:本案患者是胃癌晚期,舌红有裂纹、无苔少津,脉细数乃是胃阴亏虚之象,王氏用北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等一派甘寒之品滋补胃阴,用乌梅、甘草酸甘化阴,用白干参、怀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