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二、名家医案借鉴

1.赵绍琴医案——初期

崔某,男,58岁。

初诊日期:1989年10月9日。

主诉:咳嗽胸痛10d。

现病史:患者自两周前因患感冒,自觉发冷发热,3d后出现咳嗽,有白泡沫痰,胸痛胸闷,遂去北大医院就诊,用抗生素治疗1周,仍高热不退,症状加重,患者要求请赵老会诊。

现症:身热恶寒,阵阵汗出,咳嗽气喘,痰多黄浊,胸闷且痛,舌质紫黯,苔白腻垢厚,脉濡滑且数。

检查:血白细胞21.3×109/L,中性粒细胞0.8;X线片示右下肺大片浓密阴影,提示右下肺炎。

查体:体温38.5℃。

诊断:肺痈(西医:右下肺炎)。

辨证:痰湿郁热互阻,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肃降。

方药:苏叶、苏子、浙贝母、杏仁、枇杷叶、茅芦根、冬瓜仁、薏苡仁、葶苈子、焦三仙、海浮石各10g,前胡6g。

二诊:服上方3剂,咳嗽气喘、发热胸痛见轻,唯咳吐大量脓痰,腥臭无比,体温37℃,肺痈已成,用清热化痰、活血解毒消痈方法。

方药:苇茎30g,桃仁6g,冬瓜仁20g,薏苡仁10g,葶苈子10g,黄芩6g,苏叶10g,前胡6g,杏仁10g,浙贝母10g,枇杷叶10g,瓜蒌仁30g,桔梗10g,生甘草10g,牛蒡子10g,另加犀黄丸6g,分2次服。

三诊:服上方5剂热退,痰量减少,臭味减轻,又服5剂,咳嗽脓痰以及臭味皆止,精神振作,纳食较佳,舌红苔白,胸透(-),体温36.5℃,血白细胞5×109/L,中性粒细胞0.7,肺痈已愈,饮食当慎,防其复发,再以宣肺肃降、养阴清热方法。

方药:杏仁10g,前胡6g,浙贝母10g,苇茎30g,沙参10g,桔梗10g,茯苓10g,炒莱菔子10g,焦三仙10g,水红花子10g。服药10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肺痈是一种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症,此患者平素嗜酒不节,恣食厚味,湿热互结,上蒸于肺,肺失清肃,宣降不利,又复感燥热之邪,内外之邪相引,蕴郁成痈,肉腐血败成脓,在治疗上必须分层次按阶段辨证施治,但是无论是肺痈处于何阶段,宣通肺气,保持气道通畅,贯彻治疗始终,此乃赵氏治疗肺痈总体原则,不单纯是在用药上注意,饮食调养尤为重要,饮食宜清淡,忌一切辛辣厚腻以及助湿生热之品。另外绝对卧床休息并非上策,须适当的活动有助于痰的排出,促进康复。本案患者一诊时为病初期阶段,赵氏以清热化痰,宣肺肃降为法;二诊咳吐大量脓血,肺痈已成,故用《千金翼方》苇茎汤加味治之;三诊时虽热退痰少,仍效不更方,继用前方治之,终使肺痈得愈,后用宣肺肃降、养阴清热之法,以巩固疗效。

2.崔洪勋医案——成痈期

崔某,男45岁。

主诉:高热,咳嗽吐黏脓痰,胸痛1周余。

现病史:患者1周来高热,咳嗽吐黏脓痰,有臭味,胸部疼痛,呼吸促,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诊断:肺痈(西医:肺脓疡)。

辨证:热毒蕴肺,热壅瘀血,腐败成痈。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

方药:冬瓜子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生薏苡仁30g,鲜芦根60g,桔梗10g,丹皮10g,枳实10g,葶苈子10g,川贝10g,桃仁10g,苏子10g,黄芩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服上方2剂后诸症减轻,唯痰仍有臭味,又按原方继续服用,连进5剂,诸症皆除而获痊愈。

按语:治疗肺痈应首先辨清虚实,一般以突然高热,咳嗽,痰黏有臭味,胁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属于实证,即以清肺热解毒排脓为主,药量宜大,如因循守量,必致阳亢无制,阴更耗竭,治疗要在未成脓之时见效较速,若已成脓必须治以活血排脓,清热解毒,方能保全肺气与津液,从而得到痊愈,酒客成癖者,患之往往预后不佳,若见气喘,喑哑,脓血恶臭,爪甲发绀等已为肺叶腐败之征,则凶多吉少。此方中之金银花、蒲公英、鲜芦根、黄芩等清肺解毒,冬瓜子、丹皮、枳实、桔梗、薏仁、川贝等清肺热而排脓,桃仁活血化瘀,葶苈子、苏子等降气泻肺,诸药协同均能迅收全功。

3.施今墨医案——溃脓期

巩某,男,47岁。

主诉:咳嗽15年,近作10d,伴咳痰腥臭。

现病史:咳嗽15年,半年前曾咳血,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支气管扩张。

现症:痰量极多,每日约有500mL,色黄绿如脓,且有晦暗血色,味腥臭,两胁疼痛,食欲不振,苔黄垢,脉弦数。

诊断:肺痈(西医: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辨证:内热久郁,浊气熏蒸,痰涎煎熬,腐化如脓,气失宣畅。

治法:祛痰清热解毒。

方药:炙前胡5g,炙紫菀5g,陈橘红5g,炙白前5g,炙苏子5g,陈橘络5g,冬瓜子18g,白芥子1.5g,旋覆花6g(代赭石12g,同布包),甜瓜子18g,莱菔子6g,款冬花5g,半夏曲6g,枇杷叶6g,苦桔梗5g,犀黄丸6g(分2次随药服)。

二诊:服药5剂,未见效果,一切如旧,仍拟前法再增药力治之。

方药:云茯苓10g,冬瓜子18g,云茯神10g,旋覆花(代赭石12g,同布包)6g,甜瓜子18g,花蕊石6g,莱菔子5g,炙苏子5g,钟乳石12g,白芥子1.5g,炙化红5g,款冬花5g,炙前胡5g,炒远志6g,苦桔梗5g,炙紫菀5g,白杏仁6g,犀黄丸3g(分2次送服)。

三诊:服药4剂,除两胁疼痛减轻外,余症未见大效,拟用丸药服20d观察,每日早服气管炎丸20粒,午服犀黄丸5g,晚服白及粉5g,三七粉1.5g。

四诊:服前方丸散20d已见效,诸症均有所减,遂又多服10d,痰量减少一半,已无血色及黄绿脓痰,较前略稀,仍有臭味。

方药:①大瓜蒌1个剖开,纳入整个半夏,塞满,用线扎紧,外用盐泥封固,灶下火灰煨透去泥皮,研细末,每日早午晚各服5g。②海蜇皮1斤 (1斤=500g),荸荠2斤,洗净,连皮切碎加水慢火煎熬如膏,早晚各服一汤匙,服完再制,服及1个月。

五诊:服药1个月,痰量每日180mL左右,咳亦随之减少,但觉心跳头晕,拟配丸方服。

方药:云苓块30g,朱茯神30g,化橘红15g,风化硝15g,陈橘络30g,法半夏30g,炒枳壳30g,白杏仁30g,远志肉30g,黛蛤散30g,生龙牡各30g,紫厚朴30g,川贝母30g,款冬花15g,白知母15g,南花粉60g,苦桔梗15g,粉甘草30g。共研细末,蜜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g,每日中午服犀黄丸5g。

六诊:服药期间病即减轻,中间曾停服数日,诸症又行加重,现在痰量仍在每日180mL左右,臭味已除,痰稀色黄,心跳头晕。每日早服二陈丸10g,午服犀黄丸3g,晚服强心丹16粒。

七诊:服丸药咳减痰少,症状大为减轻,近日天寒,痰量又多,咳嗽亦增,气短心跳,再用汤剂补充。

方药:吉林参5g(另炖兑服),北沙参(米炒)12g,百合12g,酒丹参20g,野于术6g,玉竹15g,云苓块12g,清半夏6g,橘红5g,炒远志6g,炙黄芪15g,橘络6g,炙甘草3g。

八诊:服药6剂,精神好转,心跳头晕气短亦均见效,仍有咳嗽,痰稀白量不多。每日早服茯苓丸10g,午服犀黄丸6g,晚服气管炎丸20粒。

按语:本案为一慢性支气管扩张病例,病程长达15年,治之极为棘手,一至三诊病情毫无减轻,但辨证已清,即应守法有恒,治疗历经13个月,各诊方药有变,而化痰清热解毒之法则贯彻始终,尤以犀黄丸一用到底,此药本治痈肿,其解毒排脓之力甚强,用于支气管扩张,化脓痰清肺热疗效也佳,四诊所用海蜇皮、生荸荠熬膏名曰雪羹汤,润燥化痰有效。

4.贺季衡医案——恢复期

汪某,女。

主诉:呛咳痰秽,两胁痛2个月。

现病史:肺痈将近2个月,呛咳痰秽,两胁痛,不得平卧,内外灼热,自汗下利,咽痛舌碎,脉弦数。

诊断:肺痈。

辨证:肺胃之阴已伤,里热尚重。

治法:滋养肺胃,清热败毒。

方药:西洋参3g,淡天冬9g,川石斛12g,黛蛤散15g(包),生薏苡仁15g,瓜蒌皮12g,酒子芩4.5g,马兜铃12g,大杏仁9g,浙贝母9g,枇杷叶9g,梨皮12g,大白芍6g。

二诊:昨为清肺涤热,呛咳烦扰及痰腥俱减,渐能安枕,唯口舌破碎更甚,不能进谷,灼热下利,自汗气怯,脉弦数。肺胃阴伤,积热化火,且在重身着手殊难。

方药:西洋参3g,淡天冬9g,玄参12g,川石斛12g,黛蛤散15g(包),瓜蒌皮12g,酒子芩4.5g,马兜铃12g,大杏仁9g,浙贝母12g,枇杷叶(去毛炙)9g,云苓神各9g,灯芯10茎。

三诊:今口舌破碎俱减,舌底尚破烂,呛咳痰腥,烦忧自汗就退,而仍气怯自利,不能纳谷,脉数渐平,舌心尚黄,口舌之火势初退,肺胃之阴未复,属在重身,仍为险候。

方药:西洋参3g,淡天冬9g,玄参12g,川石斛12g,酒子芩4.5g,肥知母4.5g,黑山栀6g,瓜蒌皮12g,黛蛤散15g(包),大杏仁9g,浙贝母12g,白桔梗4.5g,枇杷叶(去毛炙)9g,梨皮12g。

四诊:2d来口舌破腐及咽底赤痛俱迟,渐能饮咽,而呛咳更甚,痰腥自汗,气怯自利,脉虚数,舌心浮黄。燥火初退,肺胃之阴大伤,重身者仍为险候。

方药:西洋参3g,南北沙参各12g,黛蛤散15g(包),天麦冬各9g,旋覆花4.5g(包),川贝母4.5g,瓜蒌皮12g,冬桑叶4.5g,大白芍6g,酒子芩4.5g,枇杷叶(去毛炙)9g,冬瓜子12g。

按语:肺痈久延,必伤肺阴,积热未清以致虚实夹杂,况在重身,属为险候,且口舌破碎如此之甚,确有胃败口糜之虑,立法以滋养肺胃之阴为主,清热败毒为次。热毒未尽,正虚邪恋,则见咳吐脓血痰量少,反复迁延日久不尽,潮热心烦,气阴亏耗,津不上乘,故自汗,气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气阴两伤之象,应该益气养阴,排脓解毒,常用桔梗杏仁煎加减,本方重在养肺滋阴,排脓解毒,适用于咳吐脓血浊痰不尽,身热,口渴,舌红,脉细滑者。方中阿胶、麦冬、百合等滋阴养肺,桔梗、甘草、杏仁、贝母、枳壳等排脓化痰,金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若咳吐腥臭脓痰量多,加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根清热解毒,排脓消痈;热毒较甚,身热心烦,口干渴者加黄芩、知母以清热泻火;若气虚自汗气短,神疲乏力者加黄芪益气托毒;若溃后不敛,咳吐脓血不尽者配白及、白蔹、阿胶、川槿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