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感受风热。

风热病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所致。西医学所称吸入性肺脓肿多属此类因素。

2)痰热素盛。

因饮食不节或宿痰而致痰热蕴结,蒸灼于肺,形成痈疡。西医学所称继发性、血源性肺脓肿多属此类因素。

(1)饮食不节: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煿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

(2)原有宿痰: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

3)内外因的相互关系。

内外合邪,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正虚邪乘:如疲劳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或内伏之痰热郁蒸致病,成痈化脓。

西医学认为,有23%~29.3%的肺脓肿患者无明显的诱因,可能在受寒、极度疲劳等因素影响下,由于全身免疫状态与呼吸道防御机能低下,在深睡时吸入口中的污染分泌物所致。

2.病机

1)病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属实、属热(痰热、瘀血郁结,血败肉腐,或痈化为脓)。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湿热症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瘀血。瘀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2)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表证期)。

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不和之候。与西医学所指炎症期,病灶部位发生炎性浸润、充血肿胀的病理变化相一致。

即《金匮要略》所说:“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

(2)成痈期。

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瘀血,酝酿成脓,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症候,进入肺组织坏死形成脓肿阶段。

(3)溃脓期。

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此期坏死组织液化,脓腔破溃,脓液通过气道排出。

痰热瘀血壅阻于肺 肉腐血败→肺络损伤(溃脓期)。

(4)恢复期。

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于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此期坏死组织逐渐排净,脓腔消失,健全肺组织膨胀填补缺损。

3)溃后迁延,可见邪恋正虚之候——脓毒不净,阴伤气耗。

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此时脓疡部位仍然有炎症存在,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腔壁增厚,难于愈合。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可以确诊。

(1)病史:多有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急骤。

(2)症状:寒战、高热,壮热不退,午后热甚,咳嗽,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欲饮。

(3)体征:患侧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或呼吸音减低。

(4)胸部X线检查:胸片呈片状实变影,溃脓期可见有液平的透光区。末梢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2)鉴别诊断。

(1)辨肺痈与咳嗽。

内伤咳嗽中的痰热犯肺型,有咳嗽吐黄色稠痰或带血痰,也有胸痛、身热等症,但痰量不多,气味也不同,而且有长期咳嗽病史。若经治疗,上述症状加重,吐黄绿色稠痰等,可按肺痈来进行辨证施治。

(2)辨肺痈与风温。

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临床上应注意鉴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1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3)辨肺痈与肺痿。

肺痈与肺痿同属肺病,临床表现亦有相似之处,故在《金匮要略》中同列一篇加以讨论,但二者一虚一实显然不同,比较区别如表1-6。

表1-6 肺痈与肺痿区别

若肺痈久延不愈,误治失治,痰热壅结上焦,熏灼肺阴,也可转成肺痿,说明病情已由浅入深,由实转虚。

(4)辨肺痈与痰饮。

肺痈与痰饮咳嗽俱有咳嗽、咯痰量多的特点,两者应当互相鉴别。痰饮咳嗽起病多缓,痰量多但以白色泡沫痰为主,发热者热势不甚;与肺痈的起病急、热势高、咳吐黄脓腥臭痰不难鉴别。

2.辨证思维

1)辨病程阶段。

肺痈的病程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症候,须明辨之。初期邪束卫表,病在肺卫,表现发热、恶寒、咳嗽;成痈期,热毒壅肺,热伤血脉,气分热炽,浸淫营血,表现为壮热寒战,汗出,咽痛,咳痰腥臭;溃脓期,热毒炽盛,热壅血脉而致瘀血,肉腐成脓,表现为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痰,胸炽闷痛,烦渴引饮;恢复期,随着邪退正复的程度可有不同之表现。

2)辨脓已成未成。

肺痈初期咳嗽无痰,是脓未成。有痰后要辨咯出物是痰是脓,可将咯出物静置水中数小时,若明显分为3层,说明脓成已溃;若咯出物浮在水面,说明咯出物是痰。

3)辨证候顺逆。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释而渐少、臭味亦减,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缓滑。逆证,溃后音哑无力,脓血如败卤,滃臭异常,气喘鼻翕,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发绀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

(三)治则思维

肺痈的治疗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早期治疗,及时治疗是肺痈治疗成功的前提。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具体方法可根据先后病机演变过程的各个病期,分别施治,有时还当有主次的相互结合,初期治以清肺散邪;成痈期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应清肺排脓解毒;恢复期阴分气耗者益气养阴清肺为宜,久病邪恋正虚者,当扶正祛邪。在肺痈的全部治疗中,应始终贯穿一个“清”字,未成脓前使用重剂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后排脓解毒为要,脓毒消溃后,再予以清补。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但需防其余毒未尽,尤其是邪恋正虚,脓毒未尽,虚实错杂,更需防其复燃而渐转慢性,故须加用清热解毒排脓之品于补益剂中,即清补结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可不致腑热上攻,以利肺气宣降,热毒之邪得从便解。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呼吸不利,发病急骤,热势转高,口干鼻燥,痰黏白,痰量渐增。舌苔薄黄,脉浮而数。

病机:风热袭表,内犯于肺,肺失宣肃。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解表。

主方:银翘散加减。

处方举例: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生甘草6g,牛蒡子10g,黄芩10g,浙贝母10g,荆芥10g,薄荷6g(后下),豆豉10g,杏仁10g。

加减:若内热甚,加生石膏20g,鱼腥草15g,以清肺;若咳重痰多加前胡10g,桑白皮10g,以止咳化痰;若胸痛甚加瓜蒌皮15g,郁金10g,桃仁10g,以润肺化痰。

2)成痈期。

主症:壮热寒战,胸满作痛,咳吐浊痰,呈黄绿色,喉间有腥味,咳嗽气急,口干咽燥,烦躁不安,汗出身热不解。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热毒壅肺,瘀血成痈。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加减。

处方举例:鲜芦根30g,生薏苡仁30g,冬瓜仁10g,桃仁10g,桔梗6g,生甘草6g,红藤30g,鱼腥草15g,银花10g。

加减:脉实有力热盛者,可加黄芩10g,黄连6g,山栀10g,知母10g,生石膏30g,以清火泻肺;咳而喘满,痰浊量多,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10g,泻肺泄浊。

3)溃脓期。

主症: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味异常,胸中烦满而痛,身热面赤,烦满喜饮,或气喘难以平卧。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血败肉腐,痈脓溃破。

治法:排脓,清热解毒。

主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处方举例:桔梗10g,生甘草6g,生薏苡仁30g,浙贝母10g,化橘红10g,银花15g,白及粉3g(冲),连翘15g,漏芦15g,鱼腥草30g。

加减:热盛者加败酱草15g,黄芩10g,以清热解毒;若烦渴加天花粉10g,知母12g,以养阴清热;津伤口干舌红,可加沙参15g,麦冬15g,百合10g,以养阴生津;若气虚自汗频频,不能排脓,可酌加黄芪30g,以补气排脓。

4)恢复期。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

兼症①:或诸症逐渐好转,痰液转为清稀,精神疲乏,胃纳欠佳,胁肋隐痛不得久卧。舌质略红,苔薄,脉细。

病机:阴伤气耗,正虚邪恋。

治法:益气养阴补肺。

主方:沙参清肺汤加减。

处方举例:北沙参15g,麦冬10g,太子参15g,生黄芪6g,桔梗10g,生甘草6g,生薏苡仁15g,冬瓜仁15g,合欢皮15g。

兼症②:或咳吐脓痰量少,久延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潮热心烦,口燥咽干,盗汗低热,自汗气短精神萎靡。舌质红苔薄,脉虚而数。或舌淡红苔薄,脉细无力。

病机:阴伤气耗,邪毒渐去。

治法:益气养阴,兼清脓毒。

主方:桔梗杏仁煎加减。

处方举例:桔梗10g,生甘草6g,杏仁10g,浙贝母10g,夏枯草12g,枳壳10g,银花15g,红藤15g,百合15g,麦冬12g,阿胶珠10g。

加减:若低热可加功劳叶10g,青蒿30g,白薇15g,地骨皮12g,养阴清热;纳呆便溏者加白术12g,茯苓15g,山药10g,以健脾补中。若咳吐脓血久延不净可配白蔹10g,以清热解毒治痈;若咯吐脓痰腥臭,反复迁延不愈,可加鱼腥草30g,败酱草15g,以解毒排脓。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适用于肺痈初期。

(2)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mL,每日3次,肌肉注射。适用于肺痈成痈期。

2)验方。

(1)肺痈汤(王国庆等《日本汉医方选》)。处方:桔梗、黄芩各3g,杏仁、贝母各4g,大花粉、白芥子、甘草各2g。水煎服。适用于肺痈初期。

(2)消痈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金银花50g,黄芩、薏苡仁各25g,杏仁、紫菀、桃仁、陈皮、橘红、生甘草各15g,芦根50g。水煎服。适用于肺痈成痈期。

(3)复方贝及散《刘国普验方》。处方:白及120g,浙贝母、川贝母、百合各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适用于肺痈恢复期。

3)外治法。

先以醋涂病灶相应之体表部位,然后将大蒜,芒硝各125g捣成糊状,均匀涂敷,待患者不能忍受即取下,再用醋调大黄米125g均匀涂原部位6~8h,每日1次,至脓痰基本排尽。

4)针灸疗法。

初期选穴:大椎、肺俞、合谷、丰隆。

中期选穴:肺俞、中府、尺泽、膻中、支沟、大陵。

恢复期选穴:中府、膻中、曲池、足三里、太溪。

刺法:初期及中期毫针泻法为主,恢复期则补泻兼施,不灸。

(五)预后转归

1.本病预后

与热毒的轻重、患者体质、诊治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

凡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发展不致成痈;或在成痈期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证。多数患者经初期、成痈期而进入溃脓期,此期为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其关键在于能否通畅排出。凡脓得畅泄,症状减轻者顺,脓臭异常,经久不净,症状加重者逆;若络损血溢、脓溃入胸等又可发生他变。

1)顺证。

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释而渐少,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肋少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增。

2)逆证。

溃后音嘎无力,脓血如败卤,恶臭异常,气喘,鼻翕,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发绀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指示转归慢性肺痈,或肺坏疽。

3)险证。

(1)溃后大量咯血,可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汗出肢冷,脉微细数的危象。

(2)脓溃后流入胸腔,形成“脓胸”恶候,高热持续,咳嗽困难,气促胸痛,面色白,脉细而数者,预后较差。

2.肺痈到了恢复期主要有3种转归

(1)邪毒去,正气复,疾病痊愈。

(2)邪去正虚,患者经治疗后虽然脓毒已去,但留有气虚或阴虚或阴阳两虚,当依证予以清补。

(3)邪恋正虚,脓毒不尽而迁延日久不愈,病情转为慢性,这时一定要掌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谨慎用药,使得邪气去,正气复,疾病向愈。

(六)预防措施

(1)凡属肺虚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卫不固,易感外邪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时,以防受邪致病。

(2)禁烟酒及辛辣炙煿食物,以免燥热伤肺。一旦发病,则当及早治疗,力求在未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