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饮食不当。
太饱太快。
过食生冷: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呃逆。
2)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
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呃逆。
痰饮内停,恼怒气逆,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
3)正气亏虚。
素体不足,年高体弱。
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损伤中气,或伤胃阴,胃失和降→呃逆。
吐下太过,虚损误攻。
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呃逆。
2.病机
(1)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如:胃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致胃中虚冷证。
燥热内盛伤胃,甚至阳明腑实,腑气不顺,胃失和降致胃火上逆证。
肝失疏泄,气机不顺,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影响肺胃之气致气机郁滞证。
脾失健运或肝失条达,则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亦成呃逆。
肾气不足,肾失摄纳,肺胃之气,失于和降,浊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2)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从以上分析可知,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因胃主受纳,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若因饮食不节、情志因素,以及体虚病后而导致寒气、燥热、气滞、痰阻及正气虚衰,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
(3)病理因素不外有气郁、食滞、痰饮等。
(4)本病之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证或纯为虚证。
本病之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证或纯为虚证。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
胃中寒冷损伤阳气→脾胃虚寒之证。
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易损阴耗液→胃阴亏虚。
气郁、食滞、痰饮→脾胃虚弱证。
气郁日久或手术挟瘀→胃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
(5)急危重症及年老正虚患者可致元气衰败的危候。
急危重症及年老正虚患者可致脾胃阳虚与胃阴亏虚,后期可致元气衰败,出现呃逆持续,呃声低微,气不得续的危候,如图2-5。
图2-5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点。
(2)轻症可突发突止,持续时间短,并可自愈,重症常反复发作,或缓慢持续不断。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体质等诱因有关。
2)鉴别诊断。
(1)干呕。
呃逆与干呕均为胃气上逆所致,咽喉间均闻声响,表2-7。
表2-7 呃逆与干呕鉴别
(2)嗳气(噫气)。
呃逆与嗳气均为胃气上逆,且喉间均有声响,表2-8。
表2-8 呃逆与嗳气鉴别
2.辨证思维
(1)辨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
生理现象: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者,属暂时生理现象,可不药而愈。
病理反应:若呃逆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病症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症,需服药治疗才能止呃。
(2)辨寒热。
如图2-9。
表2-9 辨寒热
(3)辨虚实。
如表2-10。
表2-10 辨虚实
(4)辨危候。
辨病深临危,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三)治则思维
(1)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2)配合祛寒、清热、补虚、泻实。
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因此,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3)重危病症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对于重危病症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4)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注重理气活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瘀血。久患呃逆不愈,当属气机不畅日久,久病入络,血行瘀阻,气滞瘀血之证。故治疗除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之外,当结合应用活血化瘀之法,调理气血,使血行气顺,膈间快利,呃逆自止,临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可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地龙、金蝎等,尤适合中风合并呃逆者。
(5)除药物治疗外,宜结合穴位按压、注射、针灸等。
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轻者只需简单处理,如指压内关、合谷、人迎等,可不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也可配合穴位注射、针灸治疗,如足三里穴位注射、中脘、膈俞、内关针灸。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胃中寒冷。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缓,得寒则甚,胸脘不舒或疼痛,食纳减少,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病机: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止呃。
主方:丁香散加减。
处方举例:丁香6g,柿蒂15g,高良姜10g,吴茱萸9g,法半夏12g,茯苓15g,炙甘草6g。
加减:寒气较重,脘腹胀痛,加肉桂10g,乌药10g,散寒降逆;寒凝食滞,脘闷嗳腐,加莱菔子10g,半夏10g,槟榔10g,行气降逆导滞;寒凝气滞,脘腹痞满,加枳壳10g,厚朴10g,陈皮6g,以行气消痞;气逆较甚,呃逆频作,加刀豆子10g,旋覆花9g,代赭石15g,以理气降逆。
2)胃火上逆。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急促而连续,胃脘灼热,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降泄热止呃。
主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处方举例:竹叶10g,生石膏30g,沙参15g,麦冬15g,半夏12g,竹茹10g,柿蒂15g,甘草6g。
加减:腑气不通,痞满便秘,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泻热。
3)气机郁滞。
主症:呃逆连声,呃出为快,由抑郁恼怒而诱发,脘胁胀闷,胸闷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降逆平呃。
主方:五磨饮子加减。
处方举例:木香6g,乌药10g,枳壳10g,沉香6g,槟榔10g,丁香6g,代赭石30g。
加减:肝郁明显,加川楝子10g,郁金10g,疏肝解郁;心烦口苦,气郁化热,加栀子10g,黄连6g,泄肝和胃;气逆痰阻,昏眩恶心,可用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气滞日久夹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
4)脾胃阳虚。
主症:呃逆断续而作,声音低怯,面色白,气短神疲,畏寒肢冷,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主方:理中丸加减。
处方举例:党参20g,白术12g,甘草6g,干姜9g,吴茱萸9g,丁香6g,柿蒂15g。
加减:嗳腐吞酸,夹有食滞,加神曲15g,麦芽15g,消食导滞;脘腹胀满、脾虚气滞,加法半夏12g,陈皮6g,理气化浊;呃声难续,气短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病久肾阳亏虚,肾失摄纳,可用肾气丸以温肾助阳。还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
5)胃阴不足。
主症:呃逆声怯,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胃中嘈杂。舌体瘦,舌红而干,有裂纹,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上逆。
治法:生津养胃平呃。
主方:益胃汤加减。
处方举例: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0g,生地12g,枇杷叶10g,柿蒂15g。
加减:咽喉不利,加竹茹10g,石斛10g,以养阴清热;神疲乏力,加党参或西洋参10g,山药15g,以益气生津;久病胃虚兼热,合用竹茹汤补虚清热、理气降逆;若日久及肾,可用大补阴丸加减以滋养肝肾之阴。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丁蔻理中丸,每次1瓶,每日2次。适用于呃逆胃中寒冷型。
(2)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瓶,每日3次。适用于呃逆胃火上逆型。
(3)十香丸,每次1粒,每日2次。适用于呃逆气机郁滞型。
(4)附桂理中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呃逆脾胃阳虚型。
2)验方。
(1)砂仁(于凯成验方)。处方:砂仁2g,放入口腔内,慢慢细嚼,将嚼碎药沫随唾液咽下,每日3次。适用于呃逆胃中寒冷型。
(2)镇呃汤(姜春华验方)。处方:旋覆花、代赭石、芒硝各9g,大黄、厚朴各6g,柿蒂5只,公丁香3g。水煎服。适用于呃逆胃火上逆型。
(3)止呃方(马端宣验方)。处方:石决明、党参各30g,柿蒂30枚。水煎服。适用于呃逆脾胃阳虚型。
(4)芍药柿蒂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白芍30g,柿蒂20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呃逆胃阴不足型。
3)针灸疗法。
针刺内关、膈俞,用强刺激手法。心下痞闷不舒者,加足三里、中脘。体虚呃逆不止者,可用艾炷直接灸膈俞、足三里。
(五)预后转归
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一时性呃逆,大多轻浅,只需简单处理,可不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服药后也多治愈;若慢性危重病症后期出现呃逆者,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六)预防措施
(1)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宜清淡饮食,忌吃生冷、辛辣、肥腻之食,避免饥饱无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