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一)外感咳嗽
1.漆济元医案——风寒袭肺
冯某,男,52岁。
初诊日期:1981年12月19日。
主诉:咳嗽3d。
现病史:3d来头痛,恶寒,鼻流清涕,咳嗽痰清稀多泡沫,呼吸不利而喘息,小便不利,欲解不尽,色白,小腹胀满,无尿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咳嗽(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风寒犯肺。
治法:宣肺散寒利水。
方药:炙麻黄5g,荆芥10g,杏仁10g,前胡10g,升麻5g,百部10g,紫菀10g,车前子10g,枳壳10g,生甘草3g。3剂。
二诊:头痛鼻塞减轻,咳嗽少,小便利。
前方去升麻,车前子加苏梗10g,白术10g。3剂痊愈。
按语:鼻塞流涕头痛恶寒系风寒外束,咳嗽痰清,呼吸不利,外邪袭肺,肺失宣降,小便不利,欲解不尽是癃闭之意,也与肃降有关,肺为水之上源,下焦不利,水道受阻,故欲解不尽,治以加味三拗汤宣肺止咳,降痰平喘利水,方用升麻协助麻黄升宣肺气,也是提壶揭盖法运用。
2.陆观虎医案——风热犯肺
万某,女,46岁。
主诉:咳嗽5d。
现病史:头胀咳嗽,鼻塞,乏力,心悸,纳食不香,脉细数,舌质红,苔黄。
诊断:咳嗽(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内热伤风,肺胃不和。
治法:清热疏风,两和肺胃。
方药:冬桑叶9g(水炙),浙贝母9g(去心),鲜枇杷叶6g(拭毛),白蒺藜9g,陈皮丝6g,丝瓜络6g,冬瓜子9g(杵),炒黄芩6g,川通草3g,炒竹茹6g,苏薄荷3g。先服2剂,后再复诊。
二诊:头胀鼻塞,咳嗽已减,纳少,脉细弦,舌质红,苔薄黄,再予两和肺胃,清热疏风。
方药:冬桑叶6g(水炙),浙贝母6g(去心),鲜枇杷叶6g(拭毛),白蒺藜6g(去刺炒),炒赤芍6g,丝瓜络6g,冬瓜子9g(杵),炒栀子6g,决明子9g,鲜茅芦根各3g,焦稻芽9g。
药后症候均减,即于前方内去薄荷、竹茹、黄芩、通草、陈皮加入鲜茅芦根清肺胃之热,栀子清三焦热,决明子平肝而止头胀,赤芍泻肝散瘀,焦稻芽平胃。再服5剂,病即痊愈。
按语:伤风咳嗽大多以为属于微恙,孰知失治者往往迁延他变,其危害匪浅,故宜及早治之。按此证咳嗽为内热伤风,所以有头胀、鼻塞、身乏之候,因肺胃不和内有热,故咳嗽纳食不香,今用疏风以解肌,清热以和肺胃,轻而取之。故首诊以桑叶、薄荷疏风去鼻塞,黄芩清上焦热,冬瓜子、贝母、枇杷叶、竹茹清肺化痰以止咳嗽,疏肝泻肺散肝风而治头胀,丝瓜络除风化痰兼通经络而去乏力,以通草利水,陈皮和胃化痰,脾得风热解肺胃和。
3.于己白医案——风燥伤肺
孙某,女,35岁。
初诊日期:1991年9月20日。
主诉:咳嗽1周。
现病史:患者主诉1周前感受外邪出现咳嗽气粗,口鼻干燥,咽喉干痛,痰少而黏,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少微黄,脉细数。
诊断:咳嗽(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燥热伤肺。
治法:清燥润肺。
方药:桑杏汤合沙参麦门冬汤。桑叶10g,北沙参12g,浙贝10g,枇杷叶10g,玄参12g,牛蒡子12g,麦冬12g,黄芩10g,天花粉12g,桔梗10g,甘草10g。水煎2次分服,服上药6剂后咳止便调,诸症悉除。
按语:肺喜清润,若因气候燥热伤及肺卫则必致肺津不足,肺气不和,咳而少痰或无痰,或痰黏不爽,不易咳出,甚则胸部痛,或痰中带血兼见口鼻干燥,尿赤便结,舌红苔少或苔黄,脉细数,治以清宣燥邪润肺止咳,用桑杏汤加味治之,阴伤者用沙参麦冬汤加味治之,燥伤气阴较重者用清燥救肺汤加味治之。
(二)内伤咳嗽
1.于己白医案——痰湿蕴肺
王某,男,53岁。
初诊日期:2006年5月20日。
主诉:咳嗽伴胸闷气短1月。
现病史:自诉于2006年4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胸闷气短,喉中痰鸣,自觉咽部有异物停留,咳痰不爽,痰色白有泡沫,自服阿莫西林等药物无效,今日前来就诊。
现症:咳嗽胸闷气短,喉中痰鸣,咳痰色白带有泡沫,饮食可,二便可,无恶寒发热,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滑。
诊断:咳嗽(西医:肺部感染)。
辨证:痰饮郁肺。
治法:宣肺化饮,祛痰止咳。
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12g,麻黄10g,五味子10g,半夏10g,炙甘草10g,干姜10g,大枣6枚,紫菀10g,款冬花12g,杏仁12g,牛蒡子12g,茯苓12g,生牡蛎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忌辛辣、海鲜饮食,随诊。
二诊:服药6剂后咳嗽明显好转,早晚略有咳嗽,痰量减少,泡沫样痰,咽部轻度发痒。效不更方,连服18剂,患者无明显咳嗽咳痰,无明显咽部不适,病情基本痊愈。
按语:补脾化痰法适用于痰湿咳喘,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虚则运化失健,水湿不运,聚湿成痰,阻塞气道,即可引起痰湿咳喘,故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湿咳喘,其声重浊,痰涎黏稠,咳吐不爽,胸部胀满发闷,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便软或溏,舌体胖而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若痰色白而无热象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用二陈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之,喘甚者宜清热化痰止咳,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之;若痰蕴化热而咳吐黄稠痰,舌苔黄腻者治宜清热化痰止咳,方用清金化痰汤治之;咳嗽不爽,顽痰不化者宜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节斋化痰丸治之(天冬30g,黄芩30g,海浮石30g,橘红30g,桔梗15g,青黛30g,瓜蒌仁30g,连翘15g,芒硝15g,香附15g,蜜丸10g);若体虚畏寒,便溏脉虚,治宜补脾化痰,方用二陈理中汤加味;若咳喘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畏寒自汗,容易感冒腹胀,便溏则属肺脾气虚,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定喘,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六君子汤加味,或苓桂术甘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之。
2.何任医案——痰热阻肺
施某,女,45岁。
初诊日期:1973年1月21日。
主诉:咳嗽气促2周。
现病史:2周来咳嗽气促,痰黄而厚,头眩胸闷,大便1周未解,纳滞,曾呕恶多次,苔黄腻。
诊断:咳嗽(西医:肺部感染)。
辨证:痰热蕴肺。
治法:清热逐痰。
方药:黄芩9g,法半夏9g,杏仁9g,枳实6g,陈胆星3g,陈皮4.5g,茯苓12g,瓜蒌仁12g,礞石滚痰丸6g(分2次吞服)。3剂。
二诊(1月23日):药后大便2次,头眩胸闷已解,咳嗽气促已减,痰尚多,咳出较前为畅,续以降气化痰止咳治之。
方药:全瓜蒌15g,枳实6g,杏仁9g,法半夏9g,黄芩9g,茯苓12g,陈胆星3g,浙贝母9g,陈皮4.5g。4剂。
按语:痰热蕴肺,肃降失常,肺与大肠相表里,因而便秘,而便秘又使肺热无以下泄,两者相互影响,用清气化痰丸加礞石滚痰丸宣肺降逆,化痰通便,痰浊得化,则呕止而胃纳增。
3.周耀庭医案——肝火犯肺
李某,女,18岁。
初诊日期:2001年3月6日。
主诉:干咳1周余。
现病史:1周前开始干咳,咽部有痰,自觉有异物,鼻塞流黄涕,眠差,易急躁,舌红苔淡黄,咽微哑,脉弦细略数。
查体:咽红。
诊断:咳嗽(西医:咽炎)。
辨证:肝郁化火,肺热外感。
治法:清泄肺热,舒肝解郁。
方药:麻黄2g,射干10g,辛夷10g,菊花6g,桔梗6g,生甘草6g,川楝子15g,枳壳10g,黄芩10g,知母10g,炒栀子6g,玄参15g,麦冬15g,瓜蒌20g,川贝母6g,干青果10g,枇杷叶10g,金果榄6g。7剂。
药后干咳与流涕止,睡眠好转。
按语:易急躁、眠差与舌脉显示肝郁化火,肺热兼外感故见鼻流黄涕(肺开窍于鼻,肺系热所致),咽为肺胃门户,从咽红、咽哑可知外感,肝火最易引动肺火(木火刑金),肝经过咽,咽病变可知肺肝俱病。方中麻黄与射干宣肺散寒止咳,辛夷与菊花疏散风热,桔梗与生甘草利咽止咳;川楝子舒肝泻火,枳壳降气,黄芩与知母清泄肺热,黄芩与炒栀子泻肝火,栀子兼清泻三焦火热,玄参与麦冬清热养肺阴,瓜蒌宽胸化痰热,川贝母止咳,干青果、枇杷叶和金果榄利咽解毒。
注:麻黄配桂枝可发汗,麻黄配杏仁可止咳,麻黄配苍术可宣肺开上焦故可利尿。
4.乔保钧医案——肺阴亏耗
吕某,女,6岁。
初诊日期:1991年12月4日。
主诉:咳嗽2月余。
现病史:2月前外感咳嗽,持续至今不愈,服冬凌草片、麻杏止咳糖浆、川贝枇杷糖浆无效,服螺旋霉素、咳特灵,肌注青霉素5d,不但无效,且日渐加重。
现症:干咳连声,咽部隐痛,声音嘶哑,昼重夜轻,伴口干欲饮,纳差、便干,舌质红,少苔,脉沉细稍数。
诊断:咳嗽(西医:肺部感染)。
辨证:阴虚热郁,肺失清肃。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辽沙参13g,麦冬15g,辽五味9g,桔梗9g,荆芥9g,前胡10g,炙紫菀10g,炙百部10g,僵蚕7g,川贝母10g,陈皮9g,鱼腥草30g。7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减轻,咽部较前舒适,大便转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效不更方,守方继服。
三诊:服上方12剂,咳嗽明显减轻,精神转佳,食欲增进,唯晨起阵咳,咯黄色黏痰,咽部微痒而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宗首方出入。
方药:辽沙参13g,麦冬15g,辽五味9g,桔梗9g,前胡10g,川贝母10g,黄芩9g,半夏9g,知母9g,炙紫菀15g,炙冬花15g,鱼腥草30g。7剂水煎服。
1992年元月5日患者家长送感谢信一封,知诸恙悉平。
按语:患者久咳不愈,虚热内蕴,伤津灼金,肺失清肃,故干咳连声;阴津亏耗,不能上承,咽喉失去濡润,故咳声嘶哑,口渴咽干;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肃,腑气不通,故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皆阴虚之证。其病显系阴虚热郁,肺失清肃所致。病以阴虚为本,昼日阳盛制阴,使阴更虚,故昼重夜轻。由于久咳不愈,病转慢性,其治只能缓图,不能速胜,始终谨守病机,施以养阴润肺,清热宣肺法,守方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