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外邪侵袭。
(1)外感风壅阻肺气,气不布津——津液凝聚成痰。
(2)吸入烟尘花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
2)饮食不当。
3)体虚病后。
素质不强,过敏体质,病后体虚,肺脾肾亏虚。
2.病机
(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证的夙根。朱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
夙根,指过去即有旧的病根。以哮证而言,伏痰为其主因,故认为痰为本病之“夙根”。但痰之生成,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因此究其实质,实与个体素质密切相关。
(2)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肺气宣降失常。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3)病位主要在于肺系,关系到脾肾。
病位在肺系。《医学实在易·哮证》亦说:“一发则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䶎有声。”
关系到脾肾。肺与脾、肾在生理上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4)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可互相演变转化。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痰热——热哮;“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风痰哮;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大发作时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图1-3。
图1-3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发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呼气性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总IgE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2)鉴别诊断。
(1)喘证:哮证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多有“夙根”;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支饮: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证之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2.辨证思维
1)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2)分寒热。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三)治则思维
1.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治疗的首要原则。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2.反复久发当标本兼顾
临证所见,发作之时,虽以邪实为多,亦有正虚为主者,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对于哮证的治疗发时未必全从标治,当治标顾本,平时亦未必全恃扶正,当治本顾标。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者,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平时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着,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肾精充足则根本得固。但在扶正的同时,还当注意参入降气化痰之品,以祛除内伏之顽痰,方能减少复发。
3.注意寒热的兼夹与转化
寒痰冷哮久郁也可化热,尤其在感受外邪引发时,更易如此。小儿、青少年阳气偏盛者,多见热哮,但久延而至成年、老年,阳气渐衰,每可转从寒化,表现冷哮。虚实之间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般而言,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但实证与虚证可以因果错杂为患。实证包括寒热两证在内,如寒痰日久耗伤肺脾肾的阳气,可以转化为气虚、阳虚证,痰热久郁耗伤肺肾阴液,则可转化为阴虚证。虚证属于阳气虚的,因肺脾肾不能温化津液,而致津液停积为饮,兼有寒痰标实现象;属于阴虚的,因肺肾阴虚火炎,灼津成痰,兼有痰热标实现象。兼腑实者,又当泻肺通腑,以恢复肺之肃降功能。因肝气侮肺,肺气上逆而致者,治当疏利肝气,清肝肃肺。
4.久病入络配合活血化瘀
近代医家倡言瘀血是哮喘病发作的重要病理因素,并试用活血化瘀法以治哮,结合实验研究,构成一种新思路。根据临床实际,瘀血是在痰气交阻这一病理基础上继发的病理因素,在发病环节上并不占有突出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必须以“久病入络”为前提,若属新病即从瘀治,未必符合实际,持瘀血致哮论,倡用活血化瘀法者,其处方用药亦并未撇开化痰降气法,表明痰气瘀阻是其病机病症特点。他与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发展至肺胀,表现“痰夹瘀血碍气而病”(《丹溪心法》)的病理主次地位并不等同。
5.重视虫类祛风通络
风邪致病者,为痰伏于肺,外感风邪触发,具有起病多快,病情多变等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治当祛风解痉,药用麻黄、苏叶、防风、苍耳草等,特别是虫类祛风药尤擅长于入络搜邪,如僵蚕、蝉衣、地龙、露蜂房等,均为临床习用治哮之药,可选择应用。如见喘急痰涌,胸满不能平卧,咯痰黏腻,舌苔厚浊者,又属以痰为主,当用三子养亲加厚朴、杏仁、葶苈子等。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发作期。
1)寒哮。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处方举例:射干12g,麻黄6g,干姜10g,细辛3g,法半夏15g,紫菀12g,五味子6g,款冬花12g,甘草6g,大枣5枚。
加减: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10g,苏子10g,橘皮10g,利气化痰;若病发于秋深或秋冬之交时,感受凉燥之邪而诱发者,多选杏苏散外散秋凉,内润肺气;若见上实下虚,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用苏子降气汤加黄芪15g,山萸肉10g,沉香6g,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2)热哮。
主症: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病机: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主方:定喘汤加减。
处方举例:麻黄9g,黄芩12g,桑白皮15g,北杏仁12g,法半夏12g,款冬花12g,苏子15g,白果10g,瓜蒌仁15g,葶苈子12g,地龙12g,甘草6g。
加减:痰热壅盛,大便干结者加大黄5g,枳实10g;若哮久热伤肺阴,且痰热不净,虚中夹实者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加减。
3)寒包热哮。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间,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主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处方举例:麻黄10g,石膏20g,厚朴10g,杏仁10g,干姜6g,半夏12g,桂枝10g,细辛3g,甘草6g,大枣5枚。
加减:痰鸣气逆加射干10g,葶苈子10g,苏子10g,祛痰降气平喘;痰吐稠黄胶黏加黄芩10g,前胡10g,瓜蒌皮10g,清化痰热。
4)风痰哮。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辨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减。
处方举例:白芥子10g,苏子10g,莱菔子10g,麻黄10g,杏仁10g,僵蚕10g,厚朴10g,法半夏12g,陈皮6g,茯苓15g。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10g,猪牙皂10g,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痰;若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10g,防风10g,蝉衣10g,祛风化痰。
5)虚哮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发绀,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病机: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处方举例:党参20g,黄芪30g,胡桃肉10g,沉香6g,坎脐10g,冬虫夏草5g,五味子5g,苏子10g,法半夏12g,款冬花10g,陈皮10g。
加减:肾阳虚加附子9g,鹿角片5g,补骨脂10g;肺肾阴虚,配沙参12g,麦冬15g,生地12g,当归12g;痰气瘀阻,口唇发绀加桃仁10g,苏木5g;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30g,磁石15g,镇纳肾气。
附:喘脱危证
主症:哮证反复久发,喘息鼻翕,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病机: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主方:回阳急救汤、生脉饮加减。
处方举例:人参10g,附子9g,甘草6g,山萸肉10g,五味子10g,麦冬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冬虫夏草5g,蛤蚧1对。
加减:如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g,温水送下。如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肉桂10g,干姜9g,回阳固脱;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12g,玉竹10g,养阴救脱,人参改用西洋参。
缓解期。
1)肺脾气虚。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软。
病机: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党参15g,白术12g,山药15g,薏苡仁15g,茯苓15g,法半夏12g,陈皮10g,五味子10g,甘草6g。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15g,浮小麦15g;怕冷、畏风、易感冒,可加桂枝10g,白芍10g,附片9g;痰多者加前胡10g,杏仁10g。
2)肺肾两虚。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病机: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主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处方举例:熟地黄12g,山萸肉12g,胡桃肉10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6g,甘草6g。
加减: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15g,沙参15g,百合10g;肾阳虚为主者,酌加淫羊藿10g,鹿角片5g,制附片9g,肉桂10g;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12g,冬虫夏草5g。另可常服紫河车粉补益肾精。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复方咳喘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寒哮发作期。
(2)哮喘姜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寒哮发作期。
(3)平喘片,每次4~6片,每日3次。适用于热哮发作期。
(4)哮喘冲剂,每次18g,每日2次。适用于热哮发作期。
(5)痰咳净,每次1小药匙,每日3~6次,含服。适用于热哮发作期。
(6)玉屏风散(袋泡剂),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肺虚型。
(7)补中益气丸,每次10g,每日2~3次。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脾虚型。
(8)固肾定喘丸,每次1.5~2g,每日3次。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肾虚型。
2)验方。
(1)麻杏平喘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麻黄9g,杏仁12g,苏子9g,地龙10g,川芎10g,三七粉3g(冲服),全蝎2g(研末分吞)。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寒哮。
(2)川椒目粉:川椒目研末,装入胶囊,每次3g,每日2~3次。适用于寒哮。
(3)哮喘汤(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处方:炙麻黄、桑白皮各9g,黄芩15g,蝉蜕4.5g,炙款冬花12g。若汗多者,麻黄改用麻黄根。鼻流清涕者,加辛夷花4.5g,苍耳子9g。清热痰者,加瓜蒌皮12g或竹茹4.5g。倚息咳喘者,加葶苈子15g。
(4)地龙粉:干地龙研末,装胶囊,每次3g,每日2~3次。适用于热哮。
(5)宁肺丸(高俊彦《新中医》)。处方:海藻、昆布、蛤粉各150g,北沙参、百合、生地黄、玄参、茯苓、黄芩、钩藤、紫河车各90g,党参、黄芪、枇杷叶、半夏、陈皮、百部、杏仁、桔梗、瓜蒌皮、马兜铃各60g,款冬花、麻黄各45g,瓜蒌仁450g,白果100粒,小青蛙(干品)300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9g,每日2~3次,连服1000~4000g。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肺虚型。
(6)黄芪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黄芪30g,党参15g,地骨皮9g,甘草9g。水煎服。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脾虚型。
(7)河车固本丸(刘国普验方)。处方:紫河车粉60g,蛤蚧粉45g,地龙粉75g,山萸肉24g。蜜丸或水丸,每次5g,每日2次。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肾虚型。
3)外治法。
(1)药物贴穴:白芥子30g,细辛15g,甘遂15g,共研细末,用姜汁、蜜糖调匀,做成如五分硬币大小药饼,贴敷大椎、肺俞、膏肓俞、膻中等穴。敷前用酒精消毒以上穴位,一般贴敷30~60min,因以上药有一定刺激性,不宜久敷。适用于缓解期,一般在三伏天用本法治疗。
(2)拔罐:发作期在肺俞穴拔罐10~15min,每日1次,可与风门、厥阴俞、心俞、膻中穴交替使用。
(3)穴位注射:在胸1~6夹脊穴,每次取一对穴,每次注药液0.5~1mL,由上而下,逐日更换。药液可选用胎盘组织液、维丁胶性钙、当归或黄芪等注射液。本法适用于缓解期。
(4)埋线疗法:取定喘、风门、肺俞、足三里、膻中穴,进行埋线或植线,每次可用1~3个部位,1个月1次。本法适用于缓解期。
(5)割治疗法:取膻中、定喘穴,按常规消毒后局麻,用手术刀切开穴位皮肤1cm,用刀柄在切开处轻刮、按摩或切除皮下脂肪少许,缝合皮肤,盖上消毒纱块。
4)针灸疗法。
(1)体针。
发作期:取膻中、列缺、肺俞、尺泽。风寒者加风门,痰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定喘。手法用泻法。风寒者还可酌用灸法。
缓解期:取肺俞、膏肓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手法用补法,可酌用灸法。
(2)皮肤针:哮喘发作时,可用皮肤针叩击鱼际及前臂手太阴肺经循行部15min,两侧胸锁肌15min,有缓解作用。
(3)耳针:可选用平喘、肾上腺、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交感、枕等穴。
(五)预后转归
本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部分儿童、青少年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药物治疗,可以中止发作;中老年、体弱病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者则不易根除。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临床要遵循“未发时扶正为主”“已发时攻邪为主”的原则,努力探索新治法,当哮喘出现持续状态或大发作时,要谨防喘脱和内闭外脱,应及时抢救治疗。
(六)预防措施
(1)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
(2)根据身体情况,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避免海鲜发物、烟尘异味。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5)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