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1.施今墨医案——寒邪客胃
时某某,男,52岁。
主诉:胃脘疼痛间作10年,近发3d。
现病史:胃脘痛10余年之久,时发时止,饮食失调或饥饿则发作,得食少缓。平素喜热饮,经市立三院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病。3d前,不慎于食,又复感寒,以致引发痼疾。
现症:脘痛不休,嗳气频频,泛酸,有时食后欲呕,嘈杂不适,热敷减轻,但不能止,影响睡眠,身倦力少,大便微溏。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胃痛(西医:消化性溃疡)。
辨证:胃阳本虚,寒邪又客于中宫,胃失和降。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
方药:干姜炭5g,野于术10g,高良姜5g,制附子6g,代赭石12g,白檀香5g,旋覆花6g(包),姜厚朴5g,砂蔻仁各3g(同捣),刀豆子6g,炙甘草3g,米党参10g。
二诊:服药5剂,1周未发疼痛,食量稍增,但有时仍觉胃脘不适,大便每日1次,原方加减。
方药:制附片10g,干姜炭6g,野于术10g,高良姜5g,代赭石12g,旋覆花6g(包),砂蔻仁各3g(同捣),炙甘草5g,川厚朴5g,云苓块10g,广皮炭6g。
另:丁香、檀香各1.8g,研极细粉,分2次冲服。
按语:本案由于饥饱不节,外邪侵犯,七情失偏,或劳逸过度,致伤胃阳,其痛多在心下。方以附子理中汤、二姜丸加减,温中散寒,旋覆代赭汤降逆止痛,并用砂仁、檀香、厚朴、丁香、刀豆等理气、开胃、止痛、散郁。
2.施今墨医案——饮食伤胃
杨某,女,18岁。
主诉:胃脘疼痛1d。
现病史:昨日午后,突然恶心不适,旋即呕吐,胃脘疼痛胀满颇剧,嗳气,稍进饮食疼痛更甚,大便微溏,小便黄,身倦,夜寐不安,月经正常。舌苔厚腻,脉沉弦。
诊断:胃痛(西医:急性胃炎)。
辨证:饮食积滞,中焦气机失常。
治法:调气和中,消导化滞。
方药:香附米10g,姜竹茹6g,姜半夏10g,紫苏梗5g,吴茱萸1g,春砂仁3g,藿香梗5g,川黄连2.4g,白蔻仁3g,白檀香5g,酒丹参12g,鸡内金10g,广皮炭6g,炒枳实5g,炙甘草3g。
2个月后,患者陪其母亲来诊病时云:前服药2剂,诸症悉除。
按语:施老所治杨某,由于饮食不节,致使饮食停滞,胃腑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胃痛、呕吐、胃胀,进食更甚,舌苔白腻、脉沉是食积之明证。施老在治疗时,以左金丸、温胆汤、丹参饮加减为主方,调气和中消导化滞。方中藿香梗、白蔻仁调气和中止痛;姜夏、竹茹、黄连、枳实、内金以和胃化滞。
3.蒲辅周医案——肝气犯胃
吴某,男,42岁。
初诊日期:1962年9月12日。
主诉:胃脘疼痛间作13年,近发1周。
现病史:患十二指肠溃疡已13年,秋、冬、春季节之交,易发胃脘疼痛,经钡餐透视,十二指壶腹有龛影,大便潜血阳性。近周胃痛,以空腹为重,精神不佳,大便正常,小便时黄。脉弦急,舌红苔少黄。
检查:钡餐透视示十二指壶腹有龛影。大便潜血阳性。
诊断:胃痛(西医:十二指肠溃疡)。
辨证:肝胃不和。
治法:调和肝胃。
方药:柴胡4.5g,白芍6g,炒枳实4.5g,炙甘草3g,黄连1.8g,吴茱萸0.6g,青皮4.5g,广木香1.5g,良姜2.4g,大枣4枚(擘)。1剂2煎,取160mL,分早晚2次服。
二诊:5剂药后,胃疼稍减,大便不爽,小便稍黄,寐差,脉弦数,舌红,苔黄腻。属湿热尚盛,胃气未复,治宜调肝胃,清湿热。
方药:苍术4.5g,香附4.5g,川芎4.5g,焦栀子4.5g,建曲6g,厚朴4.5g,枳壳(炒)4.5g,茵陈6g,石斛9g,广木香1.5g,通草3g,鸡内金6g。3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胃疼基本消失,食纳增加,脉缓有力,舌面微有薄黄腻苔。续宜和胃,以资巩固。
方药:赤石脂30g,海螵蛸30g,香橼15g,炙甘草30g,炮鸡内金60g。共为细末和匀,每服1.5g,日服2次,白开水下。
按语:胃痛一般以空腹为重,得食稍减者是虚,而饱食加重者属实。本案平素脾胃不足,肝气乘虚作乱,故初诊治宜舒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黄连、吴茱萸,可清肝泻火;再加青皮、广木香理气舒肝止痛;加高良姜、大枣温补平素脾胃之不足,散寒止痛,一诊治疗重点在止痛。二诊见小便黄,大便不爽,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是因平素脾胃不足,湿浊不化,复加肝不疏泄,郁为湿热,故以清利湿热,调和肝胃为重点,方用越鞠丸总开六郁,加厚朴、木香、枳壳、郁金理气疏肝,加茵陈、通草清利湿热,石斛清胃中虚热,鸡内金健胃消食,药后疼痛基本消失。三诊配以散剂,方中赤石脂能生肌调中,海螵蛸生肌祛湿,香橼理气健脾,鸡内金健胃,甘草调和诸药,生肌止痛。患病既久,故少量长期服用,以图巩固。
4.关幼波医案——湿热中阻
漆某,男,49岁。
初诊日期:1963年9月2日。
主诉:胃脘胀痛近发1周。
现病史: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近1周来胃脘胀痛,嗳气,食纳不佳,乏味,消化不好,大便溏,腹部稍痛,矢气多。脉沉弦,舌红苔黄腻。
诊断:胃痛(西医:慢性胃炎)。
辨证:湿热阻滞,脾胃失调。
治法:清湿热,和脾胃。
方药:生白术4.5g,炒枳实4.5g,木香2.4g,槟榔4.5g,焦山楂6g,厚朴4.5g,茵陈6g,白蔻仁(打)2.4g,陈皮4.5g,法半夏6g,生姜3片。服3剂。
二诊:药后胃胀腹痛好转,食纳转佳,大便成形,小便微黄。脉弦滑,舌红苔黄腻。原方加栀子皮3g,荷叶6g。5剂,隔日服1剂。
按语:本例为湿热中阻之胃脘痛,其辨证之着眼点为舌红苔黄腻。方用栀子皮、茵陈清化湿热;生白术、川厚朴、法半夏、白蔻仁运脾化湿;炒枳实、木香、槟榔、陈皮理气和胃;焦山楂消食化滞。
5.刘芝生医案——瘀血停胃
王某,男,38岁。
主诉:胃脘疼痛间作10余年,加重近1年。
现病史:胃痛10余载,近年来逐渐加剧。
现症:面色苍白,身体消瘦,精神不振,肢乏力,胃痛甚剧,痛有定处,拒按,嗳气频作,常解柏油便。脉沉无力,舌淡紫,边有瘀点。
诊断:胃痛(西医:胃小弯溃疡)。
辨证:气滞瘀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6g,桃仁6g,红花5g,当归9g,川芎6g,赤芍5g,台乌6g,延胡索6g,枳壳6g,鲤鱼鳞(炒黄)10片。
二诊:服3剂后,胃痛大减。继服5剂,大便潜血阴性,继用云南白药调治而愈。追访3年,未复发。
按语:此案为瘀血胃痛。胃痛10余载,久痛入络,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胃痛剧烈,痛有定处,拒按;瘀血则气滞,故嗳气频作;久病脾虚,健运失常,生化无源,故面色苍白,身体消瘦,神疲乏力;病在里,气血不足,故脉沉无力;瘀血内阻,故舌淡紫边有瘀点。病虽属本虚标实,但胃痛剧烈,宜先治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中五灵脂、桃仁、红花、鲤鱼鳞片化瘀止痛,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台乌、延胡索、枳壳行气止痛,药后瘀化络通,通则不痛,故3剂而痛大减,继服5剂大便潜血转阴性,再用云南白药活血化瘀调治而使10余载胃痛痊愈。
6.孔繁煜医案——胃阴亏耗
吴某,男。
初诊日期:1957年4月8日。
主诉:胃脘疼痛间作多年。
现病史:自诉胃痛多年,食后痛减,甚或伴灼热感,纳差,口干,大便坚黑,曾经钡餐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红少苔,脉细数。
检查: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胃痛(西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胃阴不足。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助运。
方药:沙参15g,玉竹15g,白芍15g,瓜蒌仁15g,生地20g,麦冬10g,知母10g,芦根10g,扁豆10g,鸡内金10g,陈皮6g,甘草6g。
按语:本案乃胃痛多年,损伤阴液,胃络失养所致,以养胃汤加减治疗,方中沙参、玉竹、白芍、麦冬滋养胃阴,知母、芦根清热生津,生地凉血止血,白芍、甘草酸甘缓急止痛,扁豆健脾益胃,鸡内金助运化消食,妙在陈皮一味苦辛微温,既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更可防诸养阴药阴寒碍胃,且无温燥伤阴之虞。
7.董建华医案——脾胃虚寒
明某,男,40岁,教师。
初诊日期:1979年5月30日。
主诉:上腹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近作10d。
现病史:上腹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近10d来病又发作,以饭后3~4h疼痛明显,喜按,大便溏,经钡餐诊断“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变形”。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
检查:钡餐示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变形。
诊断:胃痛(西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球部变形)。
辨证:脾胃虚寒,气虚夹瘀。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生黄芪30g,桂枝5g,白芍12g,炙甘草6g,高良姜6g,大枣5枚,川楝子10g,延胡索5g,香橼皮10g,海螵蛸10g,饴糖30g(冲)。3剂。
二诊:服药后痛已减轻,宗上方去延胡索、金铃子,加佛手、刺猬皮。6剂后愈。
按语:患者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据其脉证病系脾胃虚寒,气虚瘀血,治以温中补气之黄芪建中汤、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再去金铃子散加佛手以理气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