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二、名家医案借鉴

1.倪宣化医案——寒邪内阻

邓某,男,42岁。

初诊日期:1975年3月。

主诉:左少腹剧烈疼痛2d。

现病史:2d来左少腹剧烈疼痛,西医诊断为肠粘连,嘱其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中医就诊。

现症:颜面苍白,表情痛苦,畏寒,纳呆,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匍匐而行以缓急迫。扪之腹软,无包块索状物。苔白薄,舌质淡嫩,脉沉弱。

诊断:腹痛(西医:肠粘连)。

辨证:寒滞肝脉。

治法: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方药:暖肝煎加味。当归10g,枸杞10g,小茴香15g,台乌药10g,茯苓10g,肉桂10g,沉香5g,花椒(去籽)30粒。

服药2剂而愈。

按语:本案为寒滞肝脉之腹痛,治宜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以暖肝煎加味治之。方中当归、枸杞温养肝肾,肉桂、茴香温经散寒,沉香、乌药温经行气,茯苓甘淡通阳,加花椒散寒行气,温通肝脉,药证合拍,服药仅2剂剧烈腹痛即愈。

2.张伯臾医案——湿热壅滞

郑某,女,23岁。

初诊日期:1973年9月。

主诉:上腹疼痛1d。

现病史:昨日中午过食油荤,入夜上腹部剧烈疼痛,拒按,并向腰部放射,恶心欲吐,口干便秘,今起发热。脉小弦,苔薄黄腻。

查体:体温38℃。

检查:白细胞17.1×109/L,中性82%,血淀粉酶1600U/L。

诊断:腹痛(西医:急性胰腺炎)。

辨证:湿热积滞,互阻中焦。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9g(后下),玄明粉9g(冲),枳实12g,生山楂15g(红藤30g,败酱草30g,两味代水煎上药)。

服1剂腹痛减,2剂腹痛除,热退,化验检查均正常。

按语:综观本案乃现代医学之急性胰腺炎,根据脉证属阳明腑实证,故以大承气汤治疗。文献报道大黄具有抑酶、抑菌、导泻、解除Oddi’s括约肌痉挛作用,使用此药可降低急性胰腺炎死亡率。

3.丛丽医案——饮食积滞

患儿,王某,女,5岁。

主诉:腹痛3年余。

现病史:平素纳差,至今仍需家人喂饭。多于进食时自诉腹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大便不调,时干时稀,有酸臭味,面黄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腻而润,脉略滑。

诊断:腹痛(西医:消化不良)。

辨证:食积腹痛。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15g,山楂15g,茯苓15g,半夏5g,陈皮10g,连翘10g,木香10g,枳壳10g,砂仁5g,炒莱菔子10g。1剂为2d量,水煎每天3次口服。

并嘱患儿及家长改正饮食习惯。

二诊:服前方剂后,未出现腹痛,纳食较前好转,便质近于正常。前方再进剂,前症尽失,患儿自主进食,食量正常。

按语:此型患儿多有不良喂养习惯,因饮食不节,伤于脾胃,脾失健运,食停而为滞,故腹痛,大便呈不消化样。胃失受纳之功,故纳差。饮食不养肌肤,故面黄、体瘦。其舌质淡红、苔白、脉滑则为食积之象。针对以上病因及临床表现,立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之法,用保和丸加减治疗。

4.黄文东医案——肝郁气滞

汤某,女,34岁。

初诊日期:1975年5月17日。

主诉:脘腹经常隐痛2年余。

现病史:脘腹经常隐痛,有时作胀,上下走窜无定,并且引及肩背。饮食、大便尚正常,去年秋季曾患菌痢。舌质紫,苔腻,脉细弦。

诊断:腹痛(西医:胃肠神经官能症)。

辨证:肝气不舒,久痛入络。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柴胡6g,延胡索9g,制香附9g,木香6g,郁金9g,降香6g,陈皮9g,法半夏9g,当归9g,红花4.5g。6剂。

二诊:服上方腹胀消失,疼痛明显减轻,引及肩背也少见。舌质紫,脉弦细。再守原意。原方去陈皮、半夏,加丹参9g,6剂。

按语:本案患者情绪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由于肝气偏旺,升降失调,故上下攻窜不定。腹痛经久不愈,舌质紫,是气滞伴有瘀血之象。故立方以疏肝调气为主,佐以陈皮、半夏、降香和胃降逆,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服药后见效较快。

5.颜正华医案——瘀血内停

于某,男,26岁,职员。

初诊日期:1991年5月16日。

主诉:腹痛间作23年,近发3d。

现病史:2岁半时因患急性阑尾炎而行手术切除。术后伤口愈可,而腹痛时发,西医诊为肠粘连。曾多次请中西医治疗而罔效。近3日又发,下腹隐痛时作,上窜胁肋,下牵阴股,遇寒或阴雨天加重。畏寒,纳便尚可。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腹痛(西医:肠粘连)。

辨证:瘀血气滞寒凝。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散寒止痛。

方药: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打碎),乌药10g,木香6g,附片10g(先煎),炮姜6g。每日1剂,共7剂,水煎温服,忌食生冷。

二诊:药后诸症大减,治宗原法,以上方再进7剂。

三诊:药后腹痛已止,上方去附片,减炮姜为3g,须进7剂,隔日1剂。

2月后来告,腹痛未作。

按语:本案患者因肠痈手术后肠粘连而致瘀血气滞,右下腹痛。虽经多方治疗,但因瘀血未去,日久不愈。久则必伤正气,导致体虚。阳气不得温养,故畏寒。寒主凝滞收引,遇寒或阴雨天加重。舌暗淡,苔薄白,脉沉弦,为瘀血气滞寒凝之兆。治当活血行气与散寒止痛并举。

6.董德懋医案——中脏虚寒

郝某,男,23岁。

初诊日期:1980年3月10日。

主诉:间歇性发热伴腹痛10年。

现病史:间歇性发热伴腹痛10年,每次发病高热持续20~30d,伴急腹痛,痛在脐周。每2~3个月发病1次。1975年5月发病住某某医院,诊为“血紫质病”。

现症:发热,不汗而畏寒,脘腹胀痛感凉,喜按喜温,腹泻,泻后痛略减。脉缓弱,苔中厚腻而润,舌尖边红。

查体:体温37.8℃。

诊断:腹痛(西医:血紫质病)。

治法:温中散寒止痛,甘温除热。

方药:干姜6g,党参10g,炙甘草9g,白术10g,白芍10g,桂枝6g,延胡索6g,川楝子10g,大枣5枚,生姜3片。

二诊:上方服7剂,纳谷渐增,脘腹痛减,得食痛缓,苔薄,脉细弱。

方药:党参10g,白术6g,白芍10g,延胡索6g,炙甘草5g,陈皮6g,砂仁5g,木香3g,佩兰10g,香附10g,苏藿梗10g。

三诊:上方每日1剂,服20剂后,改为间服1剂。

随访半年,病未发。

按语:脉证均示本案为中焦虚寒,故治以温中散寒而效。中焦虚寒所以发热,乃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