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一)实喘
1.漆济元医案——风寒壅肺
柴某某,男,53岁。
初诊日期:1994年12月3日。
主诉:咳喘间作10余年。
现病史: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经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现症: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诊断:喘证(西医: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辨证:寒饮内伏,上射于肺。
治法:温肺胃以散水寒。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法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
二诊: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要略》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法半夏、干姜治疗而愈。
按语:本案咳喘吐痰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肃降之职。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寒邪,兼以平喘;干姜、细辛温肺胃,化水饮,兼能辅麻桂以散寒;半夏涤痰浊,健胃化饮;五味子滋肾水以敛肺气;芍药养阴血以护肝阴,而为麻、桂、辛三药之监,使其去邪而不伤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服用本方可寒邪散,水饮去,肺气通畅则咳喘自平。
2.漆济元医案——表寒肺热
蓝某,男,68岁。
初诊日期:1983年7月2日。
主诉:咳嗽气喘间作10余年,近作4d。
现病史:患咳嗽气喘10余年,入冬易发,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4d前受寒又发。
现症:恶寒,咳嗽气喘急,咳痰白稠,呼吸不利,不能平卧,舌苔薄黄,小便黄,脉滑数。
诊断:喘证(西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辨证:寒包热咳喘。
治法:宣肺散寒清热,化痰平喘。
方药:炙麻黄5g,杏仁10g,石膏20g,生甘草5g,前胡10g,瓜蒌皮15g,厚朴10g,苏子10g,百部10g,紫菀10g,地龙15g,枳壳10g。3剂。
二诊:咳减喘气平半,痰少,前方去石膏加法半夏10g,陈皮10g。4剂症消失。
按语:本例恶寒,咳嗽,气喘声粗,舌苔薄黄,尿黄,脉滑数,病机系寒邪犯肺,引动伏热,寒包热也,热盛灼液,故痰白而稠黏,气道受阻,肺之肃降失权,因而出现呼吸不利,不能平卧。方用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肺解热,且炙麻黄之发汗,杏仁平喘止咳,前胡、瓜蒌皮、百部、紫菀、半夏祛痰止咳,枳壳、苏子、地龙、厚朴理气化痰俾喘因肺宣而平,咳因痰除而止。
3.刑锡波医案——痰热郁肺
鲁某,男,42岁,工人。
主诉:咳嗽喘促间作5年,近发2d。
现病史:5年前因冬季感寒,发冷热,咳嗽喘促。嗣后每届冬季天气骤寒,喘息即作,有时迁延2~3周,或近月余,时轻时重,经常连续发作。2d前因天气骤变,朔风突起,当即呼吸不利,咳嗽,喷嚏,次日身发冷、发热,体温38.5℃,虽经吸氧,用麻黄素、肾上腺素及氨茶碱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现症:咳嗽转重,有泡沫痰,咽中痰声辘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呼吸时抬肩鼓胸,鼻翼翕动,胸满心烦,饮食不思,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脉右侧滑数有力,寸部尤甚,左弦数而软,舌质红绛,苔黄腻。
查体:口唇发绀。
诊断:喘证(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肺热壅盛,痰火郁闭。
治法:疏肺清热,豁痰定喘。
方药:生石膏24g,瓜蒌仁24g,桑白皮15g,枇杷叶15g,知母15g,杏仁12g,黄芩12g,前胡10g,浙贝10g,清半夏10g,葶苈子10g,麻黄10g,甘草6g。
二诊:连服3剂,身热退,胸不烦满,咳嗽减轻,痰不上涌,知饥索食,大便溏泄2次,身觉轻松,脉滑不数,舌苔黄腻渐退。是肺热宣散,痰热下行,仍宜疏肺平喘、清热化痰法治疗。
方药:生石膏18g,瓜蒌仁15g,白芍15g,丹参15g,桑白皮12g,地龙12g,浙贝10g,杏仁10g,黄芩10g,麻黄8g,葶苈子6g,甘草6g,细辛3g,白矾3g。以此方为基础,随脉证之变化,略为加减,连服10剂,喘息不作,饮食如常,精神清健。后以补肾纳气、生津清肺法,调理而愈。
按语:哮喘虽为感寒诱起,而寒已化热,故咳嗽痰涌,胸中烦闷,身热不退,脉右侧滑数,舌红绛,苔黄腻,皆属肺热壅盛、痰火郁闭之象,热郁肺中,痰涎壅盛,阻碍气机,不但肺脏清肃之令不行,而肺清肃之力亦受到阻滞,虽经吸氧,服用各种定喘药,均无明显效果,以哮喘初发,虽由于外邪剧烈之刺激,使肺无法耐受,而现喘促,迨屡次发作,不论肺遭受任何异常刺激,使他不能维持正常,都能引起哮喘的发生,今肺中郁热炽盛,不能外宣,如不清肺豁痰,则清肃之令不行,则哮喘即无由息宁。
4.谷清溪医案——痰浊阻肺
王某,女,19岁。
初诊日期:2003年2月13日。
主诉:喘促间作10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幼喘病时作,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多方诊治,病情仍时作时止。
现症:喘促,咯痰不爽,胸闷憋气,胸中辘辘有声,心悸,恶心,纳呆,舌苔白腻,脉象滑。
诊断:喘证(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痰浊阻肺。
治法:祛痰降气平喘。
方药:二陈、三子养亲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陈皮20g,法半夏20g,茯苓30g,苏子10g,炒莱菔子30g,白芥子10g,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15g,甘草6g,瓜蒌30g,薤白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每次服300mL。
二诊:气喘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0剂。
三诊:诸症渐平。再进10剂。服完10剂,气喘已平,嘱其预防感冒,切记禁烟忌酒。
按语:痰浊阻肺气喘乃由肺失输布,聚津成痰,或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浊壅肺所致。其临床特点是痰多而黏,治宜祛痰降气平喘,前贤诸君多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主之。
5.谷清溪医案——肺气郁痹
肖某,男,34岁。
初诊日期:2001年2月10日。
主诉:气喘胸闷间作1年余。
现病史:1年前因情志不遂,气喘胸闷发作,以后每遇精神刺激易发。
现症:气喘胸闷,胸胁胀满且痛,急躁易怒,精神抑郁,失眠心悸,咽喉如梗,舌有瘀点,苔薄白,脉象弦。
诊断:喘证(西医:癔症)。
辨证:气郁伤肺。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甘草6g,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30g,苏子10g,炒莱菔子10g,白芥子10g,木香6g,乌药10g,旋覆花6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汁600mL,日服2次,每次服300mL。
二诊:气喘有所缓解,效不更方,再进6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胸闷胁胀,心悸,脉弦细,拟香苏散合生脉饮加三子养亲汤。
方药: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5g,甘草6g,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苏子10g,炒莱菔子10g,白芥子10g。6剂,每日1剂,水煎600mL,分2次服,每次服300mL。
四诊:诸症均缓解,眠可心平,上方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气郁伤肺气喘无表证,本证为肝失疏泄,肝气上逆犯肺,升多降少所致。其特点是伴有咽喉如梗、胸胁胀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及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症状,宜疏肝解郁,降气平喘为治,先贤诸君多用五磨饮子主之。本案乃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方中川芎活血化瘀,血行则气亦行,《伤寒论》:无大热而喘者,麻杏石甘汤主之;三子养亲汤,化痰定喘,畅通气管,病去正虚,故合用生脉饮,益气善心以定喘。
(二)虚喘
1.施今墨医案——肺气虚耗
李某,男,38岁。
主诉:喘息间作8年。
现病史:喘息已8年,近年发作频繁,稍动即喘,呼长吸短,不能自制,喘甚则不得卧,自汗,食减,身倦,消瘦,四末发凉,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屡经治疗,未获显效,舌有薄苔,脉虚细。
诊断:喘证(西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
辨证:肾不纳气。
治法:强心益肺纳肾。
方药:人参3g(另炖兑服),陈橘络5g,黑锡丹(大红枣5枚去核同布包)3g,陈橘红5g,麦冬10g,杏仁6g,茯苓10g,五味子(打)5g,甘草(炙)3g,北沙参10g。
二诊:服药4剂,汗出止,喘稳定,前方加胡桃肉25g,蛤蚧尾1对,研极细粉分2次随药送服。
三诊:服8剂,喘息已平,余症均轻,机关嘱到南方疗养,改拟丸剂常服。
方药:人参30g,北沙参30g,黑锡丹15g,紫河车60g,南沙参30g,胡桃肉60g,蛤蚧尾3对,茯苓30g,玉竹30g,冬虫夏草30g,五味子30g,淡苁蓉30g,麦冬30g,杏仁30g,巴戟天30g,补骨脂30g,陈橘红15g,陈橘络15g,甘草(炙)30g。共研极细末,蜜丸重10g,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
按语:本案属虚喘之证。俗话说:“外科大夫不治癣,内科大夫不治喘。”患者喘息8年,反复发作,不仅肺脾气虚,日久累及心肾,出现诸多虚损见症,治疗颇为棘手。然施氏成竹在胸,患者以本虚为主,故治当补虚为重。以强心益肺摄纳肾气,佐以健脾化痰为法,方中用人参、北沙参、麦冬、茯苓、炙甘草、大枣以强心益肺健脾益气;黑锡丹、五味子镇摄肾气,以平喘息;杏仁、陈橘络、陈橘红化痰通利肺窍以平喘。首诊方从上中下三焦论治,标本兼顾,颇为得法,故获显效;二诊时加胡桃肉、蛤蚧补肾纳气,以巩固和加强疗效;三诊仍以原处方,改汤为丸,常服以善其后。本证常因反复发作而累及他脏,终至几脏俱虚,病情缠绵难愈,施氏治疗本病,在病情控制后,改丸药常服以图缓治,确为得当。
2.漆济元医案——肾虚不纳
石某,男,65岁。
初诊日期:1978年10月4日。
主诉:咳喘不愈7~8年。
现病史:患者7~8年来久咳不愈,近来咳剧痰稠如凉粉成块(透明胶状),不易咳出,短气倚息不得卧,呼吸喘急,动则尤甚,饮食减少,精神疲倦,腰酸痛,二便尚可,舌质淡红,无苔而干,脉虚弱,尺脉按之不得。
诊断:喘证(西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辨证:肾气不纳。
治法:益肺纳气,止咳平喘。
方药:淮山药30g,北沙参25g,白果10g,胡桃肉20g,百部12g,紫菀12g,枸杞10g,白前15g,何首乌15g,瓜蒌皮12g,枳壳10g,小海龙10g,炙甘草5g。5剂。
二诊:咳嗽减轻,痰易咳出,气短稍平,精神较爽,腰尚有痛,继服前方8剂。
三诊:咳基本消失,劳动后气稍喘,腰痛减,食增,神爽,可自行上街,舌净脉弱。
方药:北沙参15g,何首乌15g,山茱萸10g,淮山药15g,枸杞10g,胡桃肉10g,小海龙10g,百部10g,紫菀10g,丹皮10g,白前10g,枳壳6g。12剂诸症悉除。
按语:气喘在历代医书中名称很多,如喘急、喘逆、上气、逆气、喘促等,总之是气促而不能以息者谓之喘。本例患者年过六旬,体质虚弱,久咳气短,神倦腰酸,不但肺脏气阴两亏,肾气亦显然不足,方用北沙参润肺止咳,养胃生津;淮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故能补肺脾肾,养脾阴以护金,故重用之;百部、白果、紫菀、白前、瓜蒌皮润肺止咳,化痰降逆;何首乌、枸杞、山茱萸益肝肾;胡桃肉、海龙纳肾平冲定喘,诸药合力共奏疗效。
3.魏长春医案——正虚喘脱
陶某某,男,60岁。
初诊日期:1980年3月3日。
主诉:咳喘间作10余年。
现病史:素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病,已历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则作。
现症:面色黯滞,唇及四肢发绀,咳嗽气急,心悸,坐卧不宁,肢冷,脉伏,舌色紫黯,苔白而灰糙。
诊断:喘证(西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辨证:阴虚于内,阳脱于外。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茯苓、西党参各9g,熟附子、炙甘草各6g,干姜、黑锡丹(吞)各3g。
二诊:3剂后,两唇发绀已瘥,咳嗽气急亦缓,肢端仍发绀,便溏,尿少,脉沉细,舌质黯红,苔黄灰而腻。脾肾阳虚未复,仍予前方,熟附子加至9g,西党参加至15g。
三诊:3剂后,面色转红润,气平肢暖,二便正常。至11月6日,因受凉感冒复发,病症如前,咳喘痰多而色白,予茯苓四逆合麻附细辛汤加黑锡丹,3剂后病情见瘥,去黑锡丹,调治半月后缓解。
按语:本案“肺心病”有喘脱之险,魏老认为虽属于外邪引发,但体温不升,外无表证可见,亦无痰热交阻之象,属久病精气内虚,阳脱于外之候。故无须宣肺,急予益气、温里、回阳,6剂后诸症缓解。8月后,复感外邪引发,但咳喘较为明显,痰多色白,有痰湿内阻之象,证属少阴、太阳同病,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黑锡丹,发表温里,回阳纳气而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