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一)发作期
1.蒲辅周医案——冷哮
余某,女,52岁。
初诊日期:1991年1月24日。
主诉:喘哮数年,加重1年。
现病史:喘哮数年,反复不愈,去冬受寒后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咳痰稀薄不多,色白有泡沫,咳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喜热饮,形寒怕冷,背部尤甚,舌苔白滑而润,脉细弦,经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
诊断:哮证(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寒饮伏肺,壅遏气道,肺失宣畅。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仿小青龙汤意处方。炙麻黄6g,桂枝6g,细辛3g,淡干姜3g,法半夏10g,车前子10g,杏仁10g,橘皮6g,紫菀10g,款冬花10g,苏子10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二诊:喘哮能平,胸膈满闷消失,形寒怕冷减轻,痰少色白,稀薄易于咳出,治守原意,以资巩固,原方7剂。
按语: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开气阻,肺管狭窄,故喘憋气逆,呼吸气促,哮鸣有声,肺气壅塞不得宣畅,则见胸膈满闷如塞,病机主要在于肺气不得宣达,故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而喜热饮,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化痰,降气平喘,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之功,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平喘,紫菀、款冬花、白前温肺化痰利气平喘,炙甘草温肺而调诸药。
2.钱自奋医案——热哮
高某,女,29岁。
初诊日期:1987年8月5日。
主诉:哮喘反复3年,近作1周。
现病史:3年前哮喘开始发作,每年发作多次,曾服过许多中西药,但均未获满意效果。1周前,着凉感冒而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低热、畏寒、咳嗽、气喘。
现症:头痛、肌肉酸痛、低热、畏寒已消失,但咳嗽、气喘加重。同时患者咳吐中等量黄稠痰。食欲及大便均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滑。
查体:两肺均能听到哮鸣音。
检查:胸部X线透视未见异常,WBC 13.5×109/L。
诊断:哮证(西医: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
辨证:痰热蕴肺。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3g,杏仁10g,甘草6g,地龙10g,黄芩10g,鱼腥草30g,款冬花10g,紫菀10g,瓜蒌30g,葶苈子20g,苏子10g,莱菔子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6剂后,咳嗽、气喘缓解,痰量减少,哮鸣音也减少。但患者出现腹泻,每日排稀便3次或4次。舌脉无明显变化。
上方减莱菔子,减少瓜蒌剂量,由30g改为15g,另加五味子10g。服药方法同前。
三诊:经服上方6剂后,咳嗽、气喘消失,患者仅略感胸闷,大便已正常。舌脉无异常,双肺哮鸣音消失。
一个半月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偶尔有轻微咳嗽及气喘。
按语:本例乃风寒化热,与体内之痰互结蕴伏于肺,阻塞气道,使肺气不能宣发与肃降,故而出现咳嗽、气喘症状。因热能煎熬津液,故咯黄色黏稠痰。治疗上,除止咳、平喘外,应把重点放在清热、化痰上。故方中用麻黄、地龙、葶苈子、苏子、莱菔子等平喘,用杏仁、款冬花、甘草等止咳,用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用紫菀、瓜蒌化痰。
3.黄文东医案——寒包热哮
毛某,女,59岁。
初诊日期:1975年4月19日。
主诉:咳喘间作13余年,近发2月。
现病史:哮喘病史已有13年之久,多发于冬春两季,最近持续发作2月余,近1月来,咳喘大剧,咳嗽咳痰不爽,胸脘窒闷,气急不能平卧,痰多白沫夹有黄稠痰,流涕,不思纳食,脉滑数,舌质淡青,苔薄腻。近来每日服麻黄素12片,分3次吞服仍无效果。
体检:听诊两肺可闻哮鸣音,心率110次/min。
诊断:哮证(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外感风邪,内有痰浊,肺失肃降,邪从热化。
治法:宣肺平喘,化痰清热。
方药:炙麻黄6g,炙地龙6g,杏仁9g,炙苏子9g,炙紫菀15g,射干9g,苍耳子9g,黄芩9g,生甘草6g。6剂。
二诊:咳嗽气急明显减轻已能平卧,胸闷渐舒,近日已停麻黄素(初诊时曾向病员指出,此药不宜大剂量久服),流涕减而未除,近3d来胃纳略振,脉滑数(88次/min),苔薄腻。前方合度,原法不变,原方6剂。
三诊:气急已平,流涕已止,纳食已香,尚有咳嗽,脉小滑(80次/min),苔薄腻,再守原意,原方6剂。
四诊:咳喘均平,略有咳痰,肺气渐宣,痰热渐清,听诊两肺未闻哮鸣音,病已十去八九,再从原法加减,巩固疗效。
方药:前胡12g,炙紫菀15g,白前9g,炙苏子9g,杏仁9g,射干9g,陈皮9g,生甘草6g,7剂。另配麻干片100片,地龙片100片,每天服2次,每次各服5片。煎药服完后再服以上成药。
按语:本例系哮喘性支气管炎,病史漫长,发作程度严重,患者咳喘虽已持续2月余,但流涕未止,咳痰黄稠,说明外邪未彻,已从热化,故用麻黄、杏仁、苍耳子等以疏风宣肺通窍,地龙、黄芩、射干等以清热化痰平喘,再配紫菀、苏子等肃肺气之品,使风邪得以外达,肺气得以宣降,痰热得以蠲除,持续发作2月余的哮喘在单纯用中药治疗下较快地得到控制,最后用成药麻干片(龙华医院成药:麻黄、射干、半夏、南星、紫菀、百部制成),地龙片(成药:单纯地龙制成)以宣肺化痰止咳巩固疗效。
4.赵东凯医案——风痰哮
患者,女,38岁。
初诊日期:2003年3月12日。
主诉:胸闷、咳嗽、喘息间作5年,近作1周。
现病史:患者幼年时患过敏性鼻炎,5年前出现阵发性胸闷、咳嗽、喘息,冬春季节加重,夏天缓解。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对冷空气、动物毛、烟尘等过敏,曾在某医院行脱敏治疗,疗效不显。此次发作缘于1周前感冒后喘息加重,咳痰黏稠,起病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外院给予头孢曲松、沐舒坦、氨茶碱等药抗菌化痰解痉平喘,经治1周,喘息略有缓解,但仍咳嗽气短,咳大量白色泡沫痰。
现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促,但坐不得卧,胸闷、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液,面色青黯,舌苔厚浊,脉滑实。
诊断:哮证(西医:支气管哮喘)。
辨证:患者素体本虚,极易招风引邪。现正处春季风胜之令,又感风寒外袭,内外风具备。当属风哮,因痰浊伏肺,风邪引触,内外相合,风摇钟鸣。
治法:祛外风,息内风,化痰浊,降逆止咳。
方药:炙麻黄10g,防风5g,地龙10g,牛蒡子10g,蝉蜕15g,葶苈子10g(包煎),款冬10g,杏仁10g,青皮10g,陈皮10g,当归10g,浙贝10g。
二诊:7剂后,诉咳嗽、喉中痰鸣明显减轻,痰量明显减少,胸闷诸症亦均有改善。遂停用当归、炙麻黄、蝉蜕,加用党参10g,苍白术各10g,砂仁3g,炒薏苡仁20g,调理2周而愈。
按语:风哮表现为反复发作,发时喉中哮鸣有声,时发时止,止时又如常人,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病机特点以风盛、痰阻、气逆为基本点,在治疗要点上分4个方面,即祛风达邪、息风解痉、化痰平喘、利气除壅。对发作前鼻痒、咽痒较甚者,加牛蒡子、僵蚕,赵氏认为,有风则痒,有邪亦痒,故以此二药疏风散邪、解痉、利咽;伴鼻流清涕,加白鲜皮、紫荆皮;对久咳夹瘀者,加当归,因其达血运而助气行,且《千金翼方》载“当归味甘辛温,主咳逆上气”,现代药理研究也认为当归有活血脱敏的作用。以上因证灵活化裁,常获殊效。五味子酸敛收涩,于风哮发作期应用,效果卓然,此时既有外邪和痰浊之标实,又有脾肾不足之本虚,只不过标实显著,本虚隐匿,配以五味子不仅能制麻黄温燥之性,使其散邪而不耗气,且能收敛肺气,助肾纳气,临床效果可靠。
5.黄寿人医案——虚哮
邹某,女,48岁。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20余年,喘发1周。
现病史:初起多因气候变化,感受风寒即喘,近年频发不止,几无宁日,经常感冒,动则喘促不已。近日喘发1周,张口抬肩,咳喘不止,胸闷气促,倚案而坐,喉中痰声如拽据,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象沉细。
诊断:哮证(西医:支气管哮喘)。
辨证:肺肾两虚,痰浊壅阻。
治法:温肾平喘,化痰行气。
方药:党参12g,肉桂3g,当归9g,枸杞12g,苏子9g,杏仁9g,橘红9g,半夏12g,贝母9g,细辛3g,款冬花9g。共5剂。
二诊:喘促少安,能伏案而卧,咳出白色稠黏痰甚多,胸闷略减,但动则短气喘促,再宗上法。
方药:①上方,共3剂。②蛤蚧1对,研末,每日1次,每次1.5g,用上药冲服。
三诊:喘促减轻,能取半卧位入睡,但仍有气短,深吸为快,入夜微咳,四肢凉。治宜再益肺肾,佐以摄纳。
方药: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4.5g,山药15g,熟地12g,茯苓10g,肉桂3g,附片9g,沉香4.5g,橘红9g,紫菀9g,核桃肉12g。共5剂。
四诊:连进温肾补肺平喘药20剂后,哮喘渐平,痰亦减少,已能平卧入睡,精神转佳,并能稍事轻微活动。再宗上法加减。
方药:肉桂3g,附片9g,熟地12g,茯苓15g,萸肉5g,山药12g,五味子4.5g,沉香4.5g,党参12g,枸杞子12g。共5剂。
五诊:诸症均减,近2月余未感冒,唯行动过快仍感气短,苔薄白,脉细。丸剂缓图,以资巩固。金匮肾气丸,每次9g,早晚开水送服。
按语:本案系虚喘,以肺肾虚弱为主,肺虚气无所依,肾虚气不摄纳。治当补肺温肾。方以党参、肉桂、当归、枸杞子温肾益气养血为主,佐苏子、橘红、半夏、细辛等行气化痰,二诊仍依上法再进沉香温降之性,以助引气归肾。虽有“实喘治肺,虚喘治肾”之说,但不可拘泥。若久病肺肾两虚,自应补益肺肾。
附:曹洪亮医案——喘脱危证
毕某,女,72岁。
初诊日期:1980年1月2日。
主诉:咳嗽气喘16年,近发20d。
现病史:咳嗽气喘16年,入冬即发,近3年则四时皆发,伴心悸,动则尤甚,X线检查诊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20d前因外感寒邪咳喘心悸加重,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有时大汗淋漓,与1980年1月2日收住院,入院后给予吸氧,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效不显,求中医诊治。
现症:神昏,面色青晦,喘息痰鸣,张口抬肩,呼多吸少,不得平卧,汗出厥冷,小便失禁,舌黯淡,脉微,吐痰清稀色白带泡沫。
诊断:哮证(西医: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辨证:元阳不振,气阴亏虚,阴阳俱脱。
治法:回阳固脱,温通血脉,补气滋阴,养血复脉。
方药:艾灸左侧天池穴30min,隔2h重复1次,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9g,麦冬15g,五味子10g,川贝6g(研),胡桃仁3个(带皮研细),加水1L煎取500mL,用汤匙频频灌服。
经艾灸天池穴2次,口服中药1剂后,当晚即吐出黄痰数口,呼吸渐趋平稳,汗止喘平,神志转清,四肢温,知饥索食,嘱其停止一切西药及吸氧,艾灸天池改为艾灸足三里,中药同前,频频灌服改为1日2次口服。连服10剂,诸症悉平,好转出院。
按语:艾灸天池穴功能振奋心阳,温通血脉,回阳救逆。该法为老中医李全治家传,本人(曹洪亮)运用此法配合强心抗休克药治疗休克疗效卓然。本例不仅阳气外脱,且因喘汗日久阴精耗夺,气阴大衰,故用生脉散大补元气,养阴生津,敛汗止喘,因咳喘多年病久及肾,用胡桃仁补肾助阳,补肺敛肺,川贝润肺化痰,痰化则喘平,从而收到较满意疗效。
(二)缓解期
1.王任之医案——肺脾气虚
王某,男,7岁。
初诊日期:1979年11月22日。
主诉:喘咳间作5年。
现病史:每到冬季即发喘咳,已近5年,近复咳嗽痰沫,卧则喘息有声,食欲不振,咳甚食亦呕出,脉濡弦。
诊断:哮证(西医:支气管哮喘)。
辨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水谷不化,酿湿生痰,有妨清肃之令。
治法:从两太阴论治。
方药:法半夏5g,化橘红3g,茯苓9g,生薏苡仁9g,玉苏子6g,炒甜葶苈子6g,杏仁9g(去皮,尖,杵),白前6g,紫菀9g,蒸百部3g,炙款冬花4.5g,佛耳草6g(布包)。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证相合,病情改善,上方去佛耳草加甘草3g。
按语:本例重在脾肺论治,两太阴者,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经是也,脾虚水谷不化,酿湿生痰所以用二陈汤,因为无肾虚症状,故可不用摄纳之品。
2.蒲园医案——肺肾两虚
徐某,女,60岁,萍乡人。
主诉:咳喘反复不愈5~6年。
现病史:5~6年来久咳不愈,最近咳嗽甚剧,短气不足以息,食减神疲,二便清利,舌质淡红无津,脉象虚弱无力。
诊断:哮证(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肺肾两虚,肾不纳气。
治法:从肺肾子母相生论治。
方药:淮山药6钱(1钱=5g),云茯苓3钱,北沙参3钱,胡桃肉4钱,枸杞3钱,炙紫菀2钱,款冬花2钱,炙甘草2钱,熟地黄4钱。6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减轻,再予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方药:熟地黄6钱,山萸肉3钱,丹皮2钱,淮山药4钱,云茯苓2钱,泽泻2钱,蛤蚧1对,枸杞4钱,胡桃肉3钱,款冬花3钱。水煎服。匝月之间连服20余剂,恢复健康。
按语:高年肺肾两虚,久咳当清肺滋肾。所谓子母相生,上下兼顾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