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二、名家医案借鉴

1.杨泽民医案——胃中寒冷

姚某,男,41岁,农民。

初诊日期:1997年7月10日。

主诉:呃逆频作持续10d。

现病史:由于受凉,饮冷,呃逆频作已持续10d,寝食不安,十分痛苦,西医治疗数日无效,求治于杨老。诊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

诊断:呃逆(西医:单纯性膈肌痉挛)。

辨证:寒遏中阳,胃气不舒。

治法:温中止呃。

方药:予加味丁香散。丁香2g,柿蒂10g,桂枝10g,吴茱萸2g,干姜3g,姜半夏10g,砂仁3g(后下),陈皮10g,生草2g。5剂。

5d后复诊,述服前药2剂,呃逆即止。目前食欲尚未完全恢复。继拟香砂六君丸5剂善后。

按语:本例患者由于受凉,饮冷至呃逆频作。杨氏辨为寒遏中阳,胃气不舒,治以温中止呃,丁香散加味,方中丁香、柿蒂、桂枝、吴茱萸、干姜温中祛寒、下气止呃,半夏配干姜降呃和胃,陈皮、砂仁理气和胃,诸药共奏温中祛寒、降逆止呃之效。另要注意呃逆已愈,需继续用调理脾胃,以固其本,使脾升胃降功能正常,所以杨氏用香砂六君汤善其后。

2.董建华医案——胃火上逆

武某,男,50岁。

主诉:半身不遂20d,呃逆1周。

现病史:因半身不遂而入院,已经两旬,诊为脑梗死。1周前开始呃逆,7d来连续不断,有时泛恶。经多种治疗,疗效不显,乃邀余诊。

现症:渴饮口臭,大便干燥,呃甚泛恶,脉弦,苔黄燥。

诊断:呃逆,中风(西医:脑梗死)。

辨证:火土内燔,胃气上逆。

治法:清胃泻热,佐以降逆。

方药:竹叶9g,生石膏15g,知母9g,陈皮6g,竹茹9g,清炙枇杷叶9g,沙参9g,代赭石30g,川连2g。2剂。

药后数小时呃逆即平。

按语:病后呃逆,首当分辨寒热虚实。病者呃逆而渴饮口臭,大便干燥,脉弦苔燥,乃胃热伤津、气逆不降而致。叶天士谓:“胃为阳土,喜柔润而偏恶刚燥”“胃以降则和”“腑宜降则通。”胃热土燥,治之不在理气止呃,而在甘凉清滋,以胃清则降,得阴自安故而。故医以竹叶石膏汤加味,主以甘凉清滋,令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3.王寿亭医案——气机郁滞

杨某某,女,38岁。

初诊日期:1975年4月20日。

主诉:呃逆连声1年余。

现病史:素有慢性胃气痛病史,每逢生气犯老毛病而打呃逆,连续发作已1年有余。

现症:呃逆连声,频发不能自主,胸中满闷,有时胃脘隐痛,甚则恶心呕吐,吐清黏液痰,饮食减少,二便正常,月经不调,来时色暗量少,经后白带不断,腰膝酸痛乏力。脉象沉而无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微腻。

诊断:呃逆(西医:慢性胃炎)。

辨证:胃气不安,和降不利。

治法:和胃理气,降逆止呕。

方药:丁香5g,橘皮15g,鲜竹茹12g,半夏10g,降香10g,枳实10g,代赭石30g,生枇杷叶20g,生姜5g。

二诊:服药6剂呃逆好转,胃痛也止,无其他异常变化。继服原方,每天1剂。

三诊:呃逆消失,胃痛未作。

按语:胃以降为顺,胃失和降则呃逆频作,方用丁香柿蒂汤降逆和胃,又配橘皮竹茹汤去党参、大枣,加降香、枳实等理气降逆,加代赭石、生枇杷叶降逆止呕,虽为年久之患,但终于胃降气顺而呃未作。

4.赵清理医案——脾胃阳虚

王某,男,54岁,工人。

初诊日期:1991年3月18日。

主诉:胃脘疼痛间作10余年,时伴呃逆。

现病史:患者患胃溃疡已10余年,经常出现呃逆不舒,遇寒则加重,重则呃声连连而低沉,睡眠及饮食均受影响。近日来饮食渐减,日食量不满250g。

现症:察之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双手扪胸,懒于言语。舌质淡,体胖,苔薄白,脉沉弱难触。

诊断:呃逆(西医:胃溃疡)。

辨证:脾胃虚寒,中气不守,上逆动膈。

治法:温阳暖土,和胃降逆。

方药:人参9g(另炖),干姜6g,白术9g,熟附片12g(先煎),丁香6g,柿蒂5枚,炙甘草6g。水煎温服。

上药服1剂后,呃逆明显减轻。3剂呃逆基本控制,后调理脾胃,胃气渐复,经年之苦得除。

按语:本例属阳气虚弱,寒邪积于胃,胃失和降,气逆而上,加之旧有溃疡伤中,膈间亦为之不利,故呃逆低而频,不能自制;遇寒加剧,声低沉缓,证属寒呃。故治以温阳散寒,和胃降逆,用附子理中汤合丁香、柿蒂,顽固性呃逆竟止于一旦。

5.董建华医案——胃阴不足

邓某某,男,58岁。

主诉:呃逆持续3d。

现病史:胃切除术后第2天出现呃逆,除入睡外持续不断,已三日夜,吸阿莫尼亚气能稍定一二十分钟,旋即又复,自感体力不支。询知初呃声粗,后渐声低,口干舌红,质胖,苔焦糙。

诊断:呃逆(西医:胃切除术后)。

辨证:手术前形体精神尚健,此时委顿不堪,是为气阴大伤之候。

治法:益气养阴,降逆平呃。

方药:生晒参15g,石斛15g,麦冬12g,清炙枇杷叶9g,刀豆子12g,芦根3g。

3剂后呃逆渐平而能饮食,调治旬余安然出院。

按语:本案系由术后气血津液耗伤,中气虚弱,阴亏火旺所致。初呃尚有一定正气存在,故呃声粗。以后随正气衰弱而呃声亦微,此时若更误治,必有不测之虞。故治疗因虚致呃者,除降逆平呃以治标外,尤要培元扶正固本,否则病必不愈,或愈而易于复发,治呃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