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外邪犯胃。
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
由于感邪之不同,又有寒呕与热呕之分。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4)禀赋不足。
2.病机
1)发病机理总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呕吐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外邪所犯,饮食、情志所伤,脾胃虚弱等均可引起本病,但总的发病机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胃居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2)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与肝脾胆关系密切。
胃为仓廪之官,受纳水谷,以和降为顺,若为外邪、饮食所伤,胃失和降则上逆为吐,故其病位在胃。
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伤胃则脾不能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为痰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
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3)病理表现有虚实之分。
有邪者属实:因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伤胃,胃之和降失司而致呕吐者属实。
无邪者属虚: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而无力司其润降之职致呕吐者,多虚。
虚实可互为转化与兼夹。如实证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或呕吐不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每易转为虚证。虚证呕吐复因饮食、外感时邪犯胃,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标实之证,图2-3。
图2-3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2)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3)多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4)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5)呕吐控制后,胃肠X线摄片及内窥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6)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B超探查肝、胆、胰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鉴别诊断。
(1)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辨的。
(2)呕吐与噎膈。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3)呕吐物的鉴别。
呕吐病症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2.辨证思维
(1)辨虚实:一般而言,实证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而发,发病急,病程短,呕声高亢,病位主要在胃;虚证每为脾胃虚弱,失于健运,发病缓慢,病程绵延,呕声低微,病位主要在脾。
(2)辨寒热:一般而言,呕吐物尚未变味,其质清稀无色,多为寒证;呕吐物已经变味,酸腐或苦,其质黏稠或色黄,多属热证。
(3)辨呕吐物:吐出物常能直接反映病因,病变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所以临证时应仔细询问,亲自观察呕吐物。若呕吐物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化热;吐黄水苦水,多为胆热犯胃;吐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吐痰浊涎沫,多为痰饮停胃;泛吐清水,多为胃中虚寒,或有虫积;只呕吐少量黏沫,多属胃阴不足。
(4)辨应止应吐:临证见呕吐患者,并非都要止呕,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正确处理。一般来说,呕吐一证,多为病理反应,可用降逆止呕之剂,在祛除病因的同时,和胃止呕,而收邪去呕止之效。但若属人体自身祛除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胃中有食积、痰饮、痈脓而致呕吐者,此时不应止呕,待有害物质排除,再辨证治疗;若属误食毒物所致的呕吐,应按中毒治疗,这类呕吐应予解毒,并使邪有出路,邪去毒解则呕吐自止,止呕则留邪,于机体有害。若属服药不当产生的毒性反应,则应减量或停药,除非呕吐剧烈,否则亦不必止呕。
(5)辨可下与禁下:呕吐之病,一般不宜用下法,呕吐可排除痈脓等有害物质,遇此种呕吐,或可涌吐,而不宜下;兼表邪者,下之则邪陷入里,不宜下;脾胃虚者,下之则伤脾胃,不宜下;若胃中无有形实邪,也不宜下,否则徒伤胃气,故仲景有“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戒。若确属胃肠实热,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而致浊气上逆,气逆作呕者,可用下法,通其便,折其逆,使浊气下降,呕吐自止。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可见呕吐原则上禁下,但在辨证上有灵活性,应辨证论治。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应时时牢记“胃气壅滞,胃气上逆”这一关键病机,在病因治疗——补虚泄实,散寒清热的同时,予以“理气通降,和胃降逆”。
(三)治则思维
以和胃降逆为原则,结合具体症状辨证论治。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主次而治之。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实证。
(1)外邪犯胃。
主症: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痞闷,或面垢,身倦,汗多,舌苔薄白或腻,脉象浮紧或濡缓。
病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举例:藿香12g,苏叶12g,厚朴12g,法半夏12g,生姜10g,陈皮6g,茯苓12g,甘草6g。
加减:伴见脘痞嗳腐,饮食停滞者,可去甘草,加鸡内金10g,神曲15g,以消食导滞;风寒偏重,症见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12g,防风12g,羌活12g,祛风寒,解表邪;兼气机阻滞,脘闷腹胀者,可酌加木香6g,枳壳12g,行气消胀。
(2)食滞内停。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主方:保和丸加减。
处方举例:神曲10g,法半夏10g,山楂15g,茯苓15g,连翘12g,厚朴12g,陈皮6g,鸡内金10g,莱菔子10g。
加减:因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30g;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15g;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10g,葛花10g,重用神曲;因鱼、蟹食而吐者,加苏叶10g,生姜10g;因豆制品而吐者,加生萝卜汁;若食物中毒呕吐者,用烧盐方探吐,防止腐败毒物被吸收。
(3)痰饮内阻。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痰饮内停,清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主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处方举例:半夏12g,生姜10g,茯苓15g,白术12g,甘草6g,桔梗10g。
加减: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可去白术,加苍术10g,厚朴10g,以行气除满;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10g,砂仁6g,化浊开胃;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者,可去桂枝,加黄连6g,陈皮6g,胆南星10g,化痰泄热,和胃止呕。
(4)肝气犯胃。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病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失通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方:四七汤加减。
处方举例:苏叶10g,厚朴10g,半夏12g,生姜10g,茯苓15g,大枣5枚。
加减:胸胁胀满疼痛较甚,加川楝子10g,郁金10g,香附10g,柴胡10g,疏肝解郁;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宜清肝和胃,辛开苦降,可酌加左金丸及山栀10g,黄芩10g;兼见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诸药无效者,舌有瘀斑,可酌加桃仁10g,红花10g,活血化瘀。
2)虚证。
(1)脾胃气虚。
主症:恶心呕吐,食入难化,食欲不振,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病机: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2g,甘草6g,半夏12g,陈皮6g,木香6g,砂仁6g。
加减:呕吐频作,嗳气脘痞,可酌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以镇逆止呕;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可加附子9g,肉桂9g,吴茱萸3g,以温中降逆止呕;呕吐伴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可酌加升麻10g,柴胡10g,生黄芪15g,以补中益气。
(2)脾胃阳虚。
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病机: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主方:理中汤加减。
处方举例:人参10g,白术12g,干姜9g,甘草6g。
加减:呕吐甚者,加砂仁6g,半夏12g,理气降逆止呕;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6g,生姜10g,以温中降逆止呃;久呕不止,呕吐之物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沉细,可加制附子10g,肉桂10g,温补脾肾之阳。
(3)胃阴不足。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主方: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举例:人参10g,麦冬15g,甘草6g,半夏12g,大枣5枚。
加减:呕吐较剧者,可加桔梗10g,竹茹10g,枇杷叶10g,以和降胃气;口干舌红热甚者,加黄连6g,连翘10g,清热止呕;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15g,火麻仁10g,白蜜10g,以润肠通便;伴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党参20g,山药15g,益气健脾。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适用于呕吐外邪犯胃型。
(2)保济丸(或保和丸),每次1瓶,每日3次。适用于呕吐食滞内停型。
(3)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呕吐脾胃气虚型。
2)验方。
(1)藿香半夏生姜汤(刘国普验方)。处方:藿香、紫苏根、生姜各15g,法半夏12g。水煎服。适用于呕吐外邪犯胃型。
(2)山楂内金汤(刘国普验方)。处方:山楂15g,藿香12g,布渣叶15g,鸡内金10g。水煎服。适用于呕吐食滞内停型。
(3)伏龙肝(灶心土)。30~60g,水煎15min澄清后,去渣取汤,加入姜汁1匙服用。适用于呕吐脾胃气虚型。
(4)百合煎(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处方:百合45g,鸡子黄1枚,用水洗百合浸一夜,去其水,再用清水煎,加鸡子黄,搅匀再煎,温服。适用于呕吐胃阴不足型。
3)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中脘。
配穴:足三里,公孙,丰隆,阳陵泉,肝俞,脾俞,隐白。
针法:先针主穴,中等强度刺激手法,宜留针。如食滞呕吐加针公孙、足三里;痰多刺丰隆;肝逆犯胃刺肝俞、脾俞、阳陵泉;脾胃虚寒宜灸隐白、脾俞。
(五)预后转归
一般来说,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并见者,则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较为难治。若失治误治,由轻转重,久病久吐,脾胃衰败,化源不足,易生变证。所以,呕吐应及时诊治,防止后天之本受损。
(六)预防措施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侵。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患者,饮食不宜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烟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