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二、名家医案借鉴

(一)实痞

1.蒲辅周医案——饮食内停

林某,男,57岁。

初诊日期:1963年2月23日。

主诉:胃脘痞胀1个月。

现病史:因过食,1个月来胃脘胀,吞酸嗳气,不欲食,大便稀,日10余次,曾诊为急性胃炎。脉寸沉细,关沉滑,尺沉迟,舌正苔白腻,边缘不齐。

诊断:痞满(西医:急性胃炎)。

辨证:胃滞。

治法:和胃消滞。

方药:苍白术各3g,厚朴6g,陈皮6g,炙甘草3g,砂仁4.5g,木香9.5g,茯苓9g,炒枳壳3g,焦山楂6g,炒麦芽9g,生姜2片。2剂,1剂2煎,共取200mL,分2次温服。

二诊:服药后胃舒适,排气不多,大便正常,脉右沉缓,左沉细,舌正苔白腻减,边缘不齐。滞气消除,胃气渐复,治宜健中气,强脾胃,以资巩固。

方药:党参6g,茯苓6g,白术4.5g,法半夏6g,陈皮3g,砂仁3g,木香1.5g,怀山药6g,炒麦芽6g,炒枳壳3g,胡桃肉2枚,大枣2枚,生姜3片。5剂。

按语:本案系饮食积滞,脾胃升失常所致之胃痞,选用香砂平胃散加味治疗。方中陈皮、木香、砂仁、炒枳壳和胃理气,厚朴燥湿理气,苍白术、茯苓祛湿健脾,焦山楂、炒麦芽消食化滞,炙甘草、生姜健脾和胃,药虽平淡无奇,但由于辨证准确,配伍得当,故仅仅2剂,滞气消除,胃脘舒适,大便正常,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怀山药、炒麦芽、炒枳壳、胡桃肉健脾和胃理气,善后调理而收功。

2.陈松筠医案——痰湿中阻

曾某,男,35岁。

主诉:胃脘痞胀2月。

现病史:因胃脘痞胀2月,经某医学院诊断为“胃内水液潴留”。

现症:胃脘痞痛,间吐清酸,吐后稍快,动则胃内水响有声,上下冲激,时而眩晕心悸,甚则颠仆不省,小便短少,大便时溏时结,舌苔灰滑稍腻,脉象弦滑而数。

诊断:痞满(西医:胃潴留)。

辨证:脾阳不振,停饮为患。

治法:健脾燥湿,温化痰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胃苓汤、二陈汤三方加减化裁。苍术30g,茯苓15g,枳实10g,厚朴10g,陈皮10g,法半夏10g,干姜6g,肉桂6g,莪术6g,甘草3g。

按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载“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痰饮为患,当以温化为主,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案似不完全性幽门梗阻,陈松筠老中医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因嫌其力不足,故与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之胃苓汤、二陈汤合用,使化饮之力倍,故而取得疗效。

3.董建华医案——湿热阻胃

叶某某,女,54岁。

初诊日期:1983年3月3日。

主诉:胃脘堵闷几周。

现病史:最近几周,纳食不香,胃脘堵闷,口干而臭,气短乏力。舌根痛,苔黄腻,脉濡细。

诊断:痞满(西医:慢性胃炎)。

辨证:湿热中阻。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芦根20g,滑石10g,藿香10g,马尾连10g,黄芩10g,酒军3g,茯苓10g,通草5g,生薏苡仁10g,桑叶6g,菊花10.6剂。

二诊:服上药后胃脘部堵闷减轻,纳食增加,舌根仍痛,苔黄腻,以原意加减。

方药:芦根20g,滑石10g,藿香10g,香橼皮10g,黄芩10g,茯苓10g,通草5g,佛手5g,大腹皮10g,车前子10g(包),焦三仙各10g。6剂。

三诊:药后舌根痛消失,纳食如常,苔腻减,仍以化湿清热巩固疗效。

方药:芦根20g,滑石10g,藿香10g,生薏苡仁15g,桑叶10g,佩兰10g,厚朴5g,苍术5g,蔻仁10g,大豆卷10g,菊花10g。3剂。

按语:本案以清热化湿为主,药用藿香、佩兰、厚朴、苍术、蔻仁芳香化湿;又以马尾连、黄芩清热燥湿;还用茯苓、薏苡仁、大豆卷、滑石甘淡利湿。湿从热化,伤及胃阴,方中以芦根生津而不留湿,养阴而不恋邪。

4.赵冠英医案——肝胃不和

杨某,男,83岁。

初诊日期:1997年11月17日。

主诉:上腹部隐痛胀满12年,近发20d。

现病史:诉自1985年始反复上腹部隐痛胀满,食后加重,伴胃灼热、暖气及食物反流,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先后服用多酶片、维酶素、胃得乐、吗丁啉等药物治疗,症状可以减轻,但常因进食不当或季节变化而诱发。近20d来,无明显诱因再次发作,上腹部隐痛,食后加重,伴胀满不适,嗳气,食欲不振。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出血。经服用麦滋林、法莫替丁、西沙比利等药效果欠佳,故请求中医诊治。

现症:胃脘胀满隐痛,食后加重,胃灼热反酸,纳差口干,眠差不实,大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弦。

检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出血。

诊断:痞满(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出血)。

辨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益气健脾,疏肝和胃。

方药:方取四君子汤、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黄芪20g,白术、党参、茯苓、白芍药、乌药、仙鹤草、白及各15g,柴胡、枳壳、鸡内金各10g,黄连、吴茱萸、炙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6剂,胀满减轻,纳食改善,仍感隐痛,口干眠差,舌脉同前。此属胃阴未复,心神未安。上方加石斛、炒酸枣仁各15g,继服12剂。

三诊:疼痛缓解,胀满消失,纳香眠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改服加味保和丸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久病脾胃已虚,脾虚则肝木乘之,气机失和,脾失运化,胃失受纳,故胃脘胀满隐痛,食后加重,食欲不振;胃失和降,故嗳气不舒,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肝火犯胃,故胃灼热反酸,胃络受伤则黏膜出血。胃不和则睡眠不安。故证属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治之必以补脾气、养胃阴以固其本,疏肝气、调气机以治其标。理法合度,药中病机,故药到病除。

(二)虚痞

1.施今墨医案——脾胃虚弱

闫某,男,27岁。

主诉:脘腹痞满不适数年。

现病史:数年以来,每于饭后即感脘腹痞满不适,有时微觉坠痛,嗳气,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睡眠欠佳,头晕,腰酸,身倦,四肢无力,精神委顿,体重日渐下降,郑州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面色苍白,舌苔白,脉细缓。

诊断:胃痞(西医:胃下垂)。

辨证:脾胃两虚,升降失调。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炙黄芪15g,升麻5g,建神曲6g,炙甘草3g,柴胡5g,半夏曲6g,米党参10g,白术10g,油当归12g,云苓块10g,砂仁5g,苦桔梗5g,炒荷叶6g,广陈皮5g。

二诊:服药5剂后,诸症均有减轻,食欲仍有不振,自觉精神好转,前方内加焦内金10g。

按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失其健运则胀满、嗳气、嘈杂、便结等症随之而起,元气因之不充,身倦肢乏,消瘦等衰弱之象,亦由之而现,治宜补中益气为主。

2.张子琳医案——胃阴不足

张某,女,42岁。

初诊日期:1975年4月29日。

主诉:食后脘腹胀满不适10余年。

现病史:食欲不振,每日只能吃6两(300g)粮,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口干口渴,伴有轻度头晕,耳鸣眼糊,心慌,气短,睡眠不安,乱梦纷纭,浑身疲乏无力,手心热,手汗多,大便干,小便如常。发病已10余年,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胃下垂合神经衰弱。因久治不愈,身体日趋消瘦,精神逐渐萎靡。诊其苔薄白燥,脉沉细弱。

诊断:胃痞(西医:胃下垂合神经衰弱)。

辨证:脾胃阴亏,肝阳上亢。

治法:益阴养胃,安神平肝。

方药:怀山药12g,莲子10g,鸡内金6g,陈皮6g,谷芽6g,石斛12g,麦冬10g,玉竹10g,地骨皮12g,远志5g,炒枣仁15g,菊花10g,珍珠母12g,蒺藜10g。

按语:患者口干口渴,手心热,大便干,苔白燥,脉沉细弱为阴津亏虚之特征,张老用沙参、石斛麦冬、玉竹一派甘寒养阴生津益胃之品;患者又有睡眠不安,乱梦纷纭,用莲子、远志、炒枣仁以养心安神,头晕、耳鸣、眼糊等为肝阳上亢之证,用菊花、珍珠母、蒺藜平肝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