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故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症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2)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他脏及肺: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2.病机

(1)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如木火刑金。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

肾与肺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2)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但可发生演变转化。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痰邪壅阻肺气,则发为咳嗽。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3)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4)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图1-2。

图1-2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一般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头痛、畏寒、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咳嗽为主要症状,开始为干咳,过1~2d后有痰。慢性者每年发病超过2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或1年发病连续3个月以上。

(3)胸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糙,甚至可闻及干湿啰音。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发作者可有肺气肿体征。

(4)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肺纹理影增粗。

2)鉴别诊断。

(1)哮证和喘证:哮证和喘证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证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

(2)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症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水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病质,一般咳嗽病症不具有这些特点,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2.辨证思维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证。

2)辨症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3)临证还需注意辨别痰液的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而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三)治则思维

1.分清邪正虚实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祛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2.治肺外,还应治脾、治肝、治肾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3.外邪犯肺发生演变转化者应随证变法

风寒客肺化热,而表未解,见外寒内热者,应解表清里(内有痰热而兼风寒表证者,也可用此法)。风寒化热者,转用清法。风热化燥者,用润法。

4.内伤咳嗽邪实正虚者须联系处理

气火咳嗽每易耗伤肺津,应适当配合清养肺阴之品;痰湿咳嗽,常易伤及肺脾之气,应配合补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导致肺气虚寒,寒饮伏肺的咳喘;肺阴亏耗咳嗽,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必要时还当兼以清火化痰。

5.注意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关系

外感咳嗽反复不愈可成内伤咳嗽,其中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应彻底治疗,以杜其迁延转化。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

6.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说来,咳嗽的轻重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

7.治疗禁忌

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可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咯痰色白稀薄,咽痒,可伴鼻塞流涕、发热、头痛身楚、畏寒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主方:三拗汤加味。

处方举例:麻黄6g,杏仁10g,荆芥10g,前胡10g,桔梗6g,陈皮6g,甘草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9g,厚朴6g,茯苓12g;热为寒遏,咳嗽声嗄,气急似喘,痰黏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30g,黄芩12g,桑白皮12g,以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气粗,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发热微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加减。

处方举例:桑叶10g,菊花6g,杏仁10g,薄荷3g,连翘10g,桔梗6g,鲜芦根30g,牛蒡子10g,前胡10g,甘草6g。

加减:肺热内盛者,加黄芩12g,知母9g,以清肺泄热;咽痛声嗄者,配射干9g,赤芍10g,挂金灯12g,以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者,酌加南沙参12g,天花粉12g,以清热生津;夏令夹暑者,加六一散15g,鲜荷叶12g,以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作呛,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病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化痰。

主方:桑杏汤加减。

处方举例:桑叶10g,杏仁10g,淡豆豉10g,南沙参12g,川贝10g,杏仁10g,瓜蒌皮12g,栀子10g,黄芩10g,梨皮10g。

加减:热重者,酌加石膏30g,知母12g,以清肺泄热;津伤较重者,加麦冬12g,玉竹12g,以滋养肺阴;痰中夹血者,可配白茅根30g,以清热止血。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咯痰黏稠,胸闷脘痞,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病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处方举例:半夏10g,茯苓12g,陈皮6g,厚朴6g,甘草6g,苍术6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2g。

加减:寒痰较重,痰白腻如沫,怕冷者,加干姜6g,细辛6g,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者,酌加党参12g,白术12g,炙甘草6g,以益气健脾。

(2)痰热郁肺。

主症:咳嗽气急,痰多黏稠色黄,咯痰不爽,口干便秘。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处方举例:黄芩10g,山栀10g,知母10g,桑白皮12g,杏仁10g,川贝母10g,瓜蒌15g,海蛤壳15g,竹沥15g,半夏12g,射干10g。

加减: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15g,金荞麦15g,浙贝母10g,冬瓜子10g,薏苡仁15g,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10g,大黄5g,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10g,天冬10g,天花粉10g,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主方: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处方举例: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10g,山栀10g,丹皮10g,青黛10g,海蛤壳15g,甘草6g,苏子10g,竹茹10g,枇杷叶10g。

加减: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15g,枳壳10g,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10g,旋覆花9g,丝瓜络10g,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15g,知母10g,川贝母10g,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愈,酌加北沙参12g,麦冬15g,天花粉10g,诃子5g,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举例:北沙参12g,麦冬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天花粉10g,玉竹10g,百合10g,川贝母10g,杏仁10g,甘草6g。

加减: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10g,诃子5g,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银柴胡10g,青蒿20g,鳖甲10g(先煎),胡黄连10g,以清虚热;阴虚盗汗,加乌梅10g,瘪桃干15g,浮小麦15g,收敛止汗;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12g,山栀10g,藕节15g,清热止血。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蛇胆陈皮末:每次1瓶,每日3次。用于风寒袭肺型咳嗽。

(2)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用于风热犯肺型咳嗽。

(3)罗汉果止咳冲剂:每次1g,每日2次。用于燥热伤肺型咳嗽。

(4)复方紫花杜鹃片:每次6片,每日3次。用于痰湿蕴肺型咳嗽。

(5)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2瓶,每日3次。用于痰热郁肺型咳嗽。

(6)百花定喘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气阴两虚型咳嗽。

2)验方。

(1)鹅橘汤:鹅不食草30g,东风橘25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风寒袭肺型咳嗽。

(2)桑铃汤(陈锦荣等《岭南百病验秘方精选》):桑白皮15g,马兜铃5g,杏仁5g,川贝母5g,紫菀10g,陈皮10g,知母5g,枇杷叶5g,苏子5g,黄芩1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风热犯肺型咳嗽。

(3)燥咳汤(刘国普验方):杷叶15g,瓜蒌皮10g,天花粉12g,龙脷叶15g,麦冬12g,人参叶10g,桔梗10g,杏仁12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燥热伤肺型咳嗽。

(4)固本丸(《岳美中医话集》):黄芪,白术,防风,云苓,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车,炙甘草(原方未写份量)。用于痰湿蕴肺型咳嗽。

(5)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桑叶10g,杏仁12g,前胡10g,枇杷叶10g,款冬花10g,金银花10g,黄芩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痰热郁肺型咳嗽。

(6)阴虚咳嗽方(陈锦荣等《岭南百病验秘方精选》):熟地黄、茯苓、山药各15g,牡丹皮、五味子、麦冬各10g,北杏仁12g,女贞子20g。水煎服。用于气阴两虚型咳嗽。

3)外治法。

(1)贴脐法:苍桂粉(苍耳子5g,肉桂2.5g,公丁香2g,麻黄12g,细辛5g,白芥子3g,吴英2.5g,罂粟壳2g,冰片0.5g,共研细末)用适量姜汁调匀后填脐,外盖胶布封严。2~5d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型咳嗽。

(2)穴位注射法:用核酪穴位注射,取双侧尺泽、足三里穴,交替注射核酪,每次每穴0.5mL,2~5d 1次。8周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型咳嗽。

4)针灸疗法。

(1)外感咳嗽。选穴:肺俞,列缺,合谷。方法: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强刺,风寒留针或另灸。

(2)内伤咳嗽。选穴:肺俞,大渊,章门;肝火犯肺者选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方法:毫针刺用平补泻法,或加灸。肝火犯肺者不加灸。

(五)预后转归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转归,从疾病性质上来说,主要是由实转虚的变化。从脏腑转归来说,主要是肺、脾、肾之间的相移。外感咳嗽多属暴病,属实,其病在肺,但若调治失宜,亦可由外感转为内伤而累及他脏。一般来说,病肺为轻,病脾较重,病肾尤重。由肺及脾至肾的过程即是病情由轻转重的过程。故病在肺脾治疗尚易,以至于肾则治疗棘手,预后较差。为了控制病变的发展演变,根据“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理论,可用补肾固本的方法治疗久咳。值得注意的是,咳嗽转归问题上除注意肺与脾肾的关系外,还须注意肺与心的关系。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关,肺脏病变,日久必及于心。内伤咳嗽若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常导致肺、肾、心、脾亏虚,气滞、痰凝、瘀血、水停而演变为肺胀。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内伤咳嗽的预后一般亦较好,但部分患者易于反复发作。转化为肺胀者,则预后较差,往往病程缠绵,迁延难愈。

(六)预防措施

(1)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

(2)慢性久咳肺气虚弱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