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杰作
威尔第终于没有离开米兰,一任痛苦在心中疯长。生活是由许多偶然因素组成的,但偶然性后隐藏着必然性。威尔第和音乐从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短暂的分离只能使他更充分地意识到: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
一个冬夜,孤独散步的威尔第与莫雷利不期而遇。这次意外重逢,后来被证明是威尔第音乐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以后,新的契机向他开启了。不管《一日为王》曾遭到怎样猛烈的嘲讽和彻底的惨败,莫雷利始终对威尔第充满信心。他把威尔第拉到剧院,将索莱拉的剧本《纳布科》交给威尔第。心灰意冷的威尔第还没走出家破人亡的阴影,对创作,他心有余悸。《一日为王》给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漫不经心地将《纳布科》随手扔到桌子上。这时,他眼前猛然一亮:“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这样的诗句多美啊,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夜深人静,他却无法成眠,《纳布科》占据了他的全部思想。他手不释卷,挑灯夜读,不等天明,就把剧中的全部诗句熟记于心。他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高叫:“我要继续创作,不能消沉!打击、失败算得了什么,只有从失败中崛起才使成功显得有意义。”
《纳布科》重新燃起了威尔第熄灭已久的创作热情。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纳布科》的音乐创作中去。同时,他坚决要求索莱拉修改剧本。性烈如火的知名脚本创作高手无法忍受初出茅庐的威尔第对他挑三拣四。威尔第毫不退让,竟把索莱拉锁在房里迫使索莱拉按照他的要求修改了脚本。修改后的《纳布科》显得气势雄健,极富戏剧性。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征服了意大利半岛,民族主义火焰因而被点燃。意大利人民积极开展统一运动。
帕尔玛的雷吉欧歌剧院内部。19世纪后半叶,威尔第独自维持了意大利的歌剧传统。
《纳布科》的创作于1841年秋完成,为了能让朱塞平娜·斯特雷波妮和乔治·罗科尼这样的大牌歌唱家加入演出阵容,威尔第坚决要求在即将来临的嘉年华会的狂欢季节让《纳布科》与观众见面。原来没做如此决定的莫雷利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
《纳布科》首先征服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它朴实无华却又震撼人心,它惊涛骇浪般的音乐、火一样的旋律、奔放不羁的力量都令他们耳目一新。
1842年3月9日是《纳布科》正式公演的日子。演出获得空前成功。观众掌声雷动,威尔第多次上台答谢观众的盛情。
《纳布科》的确不失为一个杰作,它的语言和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全剧最激动人心的也是一开始就深深吸引威尔第的合唱曲《去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在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中,没有一个合唱曲如此直接有力地发挥戏剧作用,也从来没有一个合唱曲的语言是如此自然朴实,毫不雕琢,因此,当此曲一出,即广为传唱。在《纳布科》中,还出现了威尔第式男中音原型的一个精彩示范:雄辩滔滔与深情款款两种对立情绪的结合。
威尼斯风光。阳光充足、景色宜人的意大利,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威尔第便是其中之一。
19世纪下半叶,由里科尔迪出版的《阿伊达》总谱封面。
伟大的作曲家罗西尼盛赞威尔第是“我们当中惟一能写大型歌剧的人”。唐尼采蒂更是连声称赞“好极了!极其精彩!”
当然,《纳布科》的巨大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当中的一段歌词唱出了处于法国统治下意大利人民思念家乡和渴望自由的心声。
啊,我失去的祖国多么可爱!
我对她的记忆如此鲜明,她的劫难如此沉重!
拿破仑三世的纪念海报。威尔第的作品,使他成为意大利民族统一的代言人。
《纳布科》比当时任何一部歌剧管弦乐团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加雄伟、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这出歌剧里,威尔第的艺术生涯才算找到了新的起点,而其中的音乐也蕴蓄了威尔第后期乐思的种子。《纳布科》的诞生标志着一代歌剧大师由此崛起,意大利歌剧已翻开新的一页,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