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
《福斯塔夫》是威尔第最后的作品,是这个天才的疲倦之作。它的成功,为威尔第荣退剧坛画上了一个光辉的句号。在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传统的过程中,他屡创辉煌。成功、荣誉和掌声纷纷向他涌来。这一切是他梦寐以求的,但是他看重的是自己对作品艺术生命力的直觉。威尔第不因人们的掌声而飘然陶醉,也不因观众的冷嘲热讽而灰心丧气,因为他相信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即使暂时蒙上尘埃,终将焕发光彩,就像乌云不可能永远遮住太阳一样,凡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尽管轰动一时,那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将会销声匿迹。宠辱不惊、得失不计,这是威尔第几十年创作生涯中逐渐形成的对作品、对人生的态度。晚年的威尔第,心境十分平和。
从一个贫寒的乡村少年,一步一步攀登、奋斗到今天辉煌的成就和地位,其间的冷暖辛酸数之不尽,道之不完。他年少气盛勇赴米兰,本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没想到出师不利,受挫米兰,被拒于米兰皇家音乐学院大门外,而后在穷困中苦度日月,受尽白眼和冷遇,而后妻死儿亡,不亚于雪上加霜。但勇敢的威尔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心用血写出了第一部为人所乐道的《奥贝托》,米兰之行终于没有白费,20多岁的威尔第终于崭露头角,小试了牛刀。
本图和左下图:1870年造访该庄园的画家所绘的两幅水彩画,画着作曲家和两匹爱马,以及友人在园中散步的情景。威尔第于1848年在家乡布塞托附近购置了圣阿加塔庄园,在此度过余生。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第一部杰作《纳布科》接踵而至,威尔第的名字响遍意大利。随后《麦克白》阴郁昏暗的格调给莎翁的创作锦上添花,《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好戏连台,令人目不暇接,天才的泉涌才思展露无疑,威尔第的名字飞越意大利本土,扬名世界乐坛。舞台给了他展示才华的场地,歌剧是他生存得充实而有意义的土壤。在成功的背后,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人误解,但他面对别人的指责,毅然拿起笔,不是纸上交锋而是更顽强的创作,一刻不停。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历史将会作出最公正的裁判。
《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一一出台,晚年的威尔第更是晚年歌剧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既有感人肺腑的悲剧,又有充满智慧的喜剧,悲喜滋味全尝遍,人生百况均体验。快乐过,痛苦过,意气风发过,意志消沉过;人生大浪中栽过跟头,也弄过潮;爱过、哭过,更重要的是有意义地充实地生活过。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无迹可寻。时光无价,万金难求。人生苦短,不必哀唱垂暮悲歌。威尔第就是如此。他在目睹死神将他的亲朋好友一一攫走后,终于从痛苦中升华,从此坦然地面对死亡,他知道命运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死并不可怕,只要一生无憾,自可从容而去,挥别人间。
死 自然三部曲〔意大利〕塞冈提尼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尔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而妻子又先他而逝,更加深了他的痛苦。
晚年的威尔第告别喧嚣烦扰的都市生活,回到他喜爱的圣阿加塔自己的庄园,这个地方是多么熟悉而又亲切啊!这是他永远的避风港。这里的一切,充满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宛如一首温馨浪漫的田园牧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曲一折,都是这般熟悉,田里的玉米小麦看上去是如此赏心悦目,田野里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是如此清凉舒适。也许以前没有用心体会到乡居生活的乐趣,如今年事已高,心境恬淡,一切都能用心品味,威尔第觉得他一生的最爱还是这儿——圣阿加塔,他自己温馨的家。
《福斯塔夫》中嘉特旅店的原始布景
相伴几十年的终身伴侣斯特雷波妮,是他不可多得的人生之侣,她在事业上能助他一臂之力,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他。她对他可谓痴心一片,威尔第看着岁月的利剑在她脸上、额上刻下细密的皱纹,看着生活的重压下依然坚定执著的斯特雷波妮,不禁感慨万千。他回忆起他们初相识相恋相守的甜甜蜜蜜。然而凡事都有曲折,爱情也是如此。施托尔茨的介入在他们俩之间激起不小的波澜,威尔第犹豫徘徊过、扪心自问过,斯特雷波妮伤心痛苦过、婉言规劝过。这段回忆对威尔第夫妇来说都是十分痛苦的。少年夫妻老来伴,看着年迈的妻子,威尔第心生愧疚,他只有趁着最后的时光加倍补偿,他到老年才深切体会到:一生最爱仍是自己的老妻斯特雷波妮。
晚年的威尔第喜欢让思绪自由飞扬,他不仅回忆过去,也畅想未来,虽然他年事已高。偶尔也练练笔,写些小片断。他决定不写回忆录,他说:“因为音乐界早就饱受我音符的摧残,我绝不再为难别人去读我的文章。”回忆过去的日月,威尔第感慨万千:“每个人都各有命定:有人注定劳碌一辈子,像头驴子一般;有人注定好吃懒做当乌龟;有人家财万贯;有人身无分文。我自己呢,像条狗一样,嘴里吐着舌头,注定了要拼命工作,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
威尔第摄于圣阿加塔的相片,当时他正在创作《福斯塔夫》之后不久,斯特雷波妮便先他而去,而威尔第也步入了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