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
威尔第回到布塞托,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但是他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音乐。他迫切地需要一个能使“深刻感人、丰富多彩、毫无程式化、把各种成分融于一炉”的脚本作家,皮亚韦这个名字又一次出现在大师的脑海中。
威尔第和皮亚韦敲定以古蒂埃莱兹的作品《西蒙·波卡涅拉》为素材创作一部歌剧。古蒂埃莱兹也是《游吟诗人》的作者,威尔第对这两部作品都比较欣赏。
威尔第对皮亚韦的改编提出严格要求。他一再强调要将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能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舞台上展现给观众。皮亚韦遵照他的要求,尽力将脚本写得令威尔第满意。
《西蒙·波卡涅拉》乐谱封面
《西蒙·波卡涅拉》第二幕设计的布景
在写作过程中,威尔第一度到过巴黎,在此期间,《西蒙·波卡涅拉》的部分内容被威尔第请来的意大利教授朱塞培·蒙他内利修改过。这部歌剧描述的是一位海盗成了热那亚总督后,为创建一个统一的国家与贵族和平民周旋的故事。
1857年3月12日,《西蒙·波卡涅拉》首演,遭到了比《茶花女》首演更惨的失败。歌剧中的音乐没有一首能让主人公倾诉心曲或使演员一展歌喉。
对威尔第有着很高期望的观众,渴望再次享受像《茶花女》中的优美旋律,然而《西蒙·波卡涅拉》却充斥着气氛冗长的伴奏宣叙调,这更使歌剧变得抑郁晦暗。《威尼斯特权报》在3月15日发表评论,指出了该剧不成功的具体原因:“《西蒙·波卡涅拉》的音乐不是那种让听众一听就懂的音乐。它非常复杂,写得极为精巧细腻,需要细细研究。正由于此,它的首演未能被听众完全听懂,并导致人们做出一些过早的判断。整个音乐可能写得太沉闷和严肃,一种哀怨的气氛主宰了整个总谱,尤其是序曲部分。”这是一篇很中肯也很有远见的评论。《西蒙·波卡涅拉》的艺术生命是十分短暂的,自威尔第的下一部歌剧《假面舞会》问世后,就从歌剧院的节目单上消失了。中间20余年,这部歌剧一直销声匿迹,直到20多年后威尔第和著名脚本作家和作曲家薄伊多合作对之加以改编,薄伊多的一支妙笔点铁成金,使《西蒙·波卡涅拉》起死回生,并大放光彩。有人甚至把它列入威尔第最伟大的歌剧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