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背后
《纳布科》的首演成功,促使这部杰作在短短的时间里被几十次搬上舞台。观众毫不吝惜的热烈掌声、评论界如潮的好评虽然让威尔第饱尝了胜利的喜悦,但他并没有飘飘然。他清楚地知道:人们需要的是好的歌剧,要想永远受欢迎而不遭淘汰,惟一的选择就是写出更多更好、更为人们喜爱的作品。
《纳布科》的成功,为威尔第打开了通往上流社会的大门,名门贵族都以与他结交为荣。威尔第生性孤僻,不喜结交权贵,他穷苦的少年时代使他对上流社会有很深的隔膜,他除了参加必不可少的应酬外,决不抱希望能与这些人结成朋友。但是安德烈·马费伊骑士及其夫人克拉里娜却成为威尔第的终生好友。
克拉里娜是马费伊伯爵的夫人,她比她丈夫小16岁,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由于马费伊的风流韵事,克拉里娜对他完全失望,爱上了一个知名杂志编辑卡罗·田卡,两人的恋情得到了社会的同情和接受。克拉里娜在米兰经营着一家最耀眼的沙龙,这个沙龙体现了马费伊伯爵的文学品味和她自己对政治的关心,她襟怀广阔,热诚待人。她的沙龙有50年之久一直是米兰社交圈的焦点。
另一个为威尔第打开大门的著名沙龙是由朱瑟琵娜·阿琵亚尼主持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音乐沙龙,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三位意大利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贝里尼、唐尼采蒂和威尔第。
因《纳布科》的成功而大为盈利的莫雷利让威尔第为自己下一部歌剧开一个价码,在斯特雷波妮的建议下,他比照贝里尼11年前写《诺玛》一剧的稿酬,填下了8000奥地利里拉这个极有意义而又显示自己身价的数目,得到了莫雷利的同意。
紧接着《纳布科》,威尔第创作了《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剧本在检查中遭到来自官方和宗教的双重阻力,但最终仍在1843年2月11日正式演出。合唱《主啊!从我们出生的故乡》唱出了人们的民族主义热情。因此,演出结束时,观众热情高涨,掌声如潮。如果说《纳布科》的民族意识只是作者一时直觉使然,那么在《伦巴底人》中则分明有意地增强民族意义色彩。这也是它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伦巴底人》终究没有取得《纳布科》那样的成就,虽然它有“散见各处,犹如吉光片羽的神来之笔”,但是“《伦巴底人》的音乐可以大胆地比喻为奔腾于岩石与许多阻障之间的湍流飞瀑,有时我们可以看到江流滚滚前去,有时则潜遁于地下。总之,它流得并不清明顺畅”。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的乐谱封面。
威尔第1844年时的模样,这一年他的《厄尔南尼》在威尼斯广受欢迎。
公爵夫人玛丽亚·露易莎肖像。威尔第的歌剧《伦巴底人》就是献给她的。
出于当时现实的考虑,威尔第将《纳布科》献给奥地利郡主阿代拉伊德,把《伦巴底人》献给帕玛公国执政的玛丽亚·露易莎。
《纳布科》和《伦巴底人》的成功,使人们翘首以待威尔第更伟大辉煌的作品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