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力

命运之力

在歌剧舞台上孜孜不倦的威尔第即将推出他的下一部歌剧,也是他最后一部纯歌剧——《命运之力》,并将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首演。也许现在的人们会纳闷:为什么要在俄罗斯首演。其实在当时,人们并不难理解,因为意大利的艺术家和音乐家长期以来就是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命运之力》是受圣彼得堡剧院经理和首席男高音恩利克·坦伯利科(Enrico.Tamberlick)之请,专门为俄罗斯帝国首都而创作的一部歌剧。

起初,他选中了维克多·雨果的剧本《吕伊·布拉西》。这个剧本讲述一个贴身男仆成了女皇的情人后当上首相的故事。音乐大师曾经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专门为它谱写了一首序曲。

但是这个剧本遭到了俄国检查机关的禁演,他们认为这个题材有损帝国形象。因此,威尔第不得不改弦更张。西班牙剧作家安·佩雷斯·德·萨维德拉的剧本《唐·阿尔伐洛》或《命运之力》吸引了威尔第的注意。佩雷斯公爵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历史家,也是维克多·雨果和瓦尔特·司各特的忠实崇拜者。威尔第对这个剧本十分喜欢,认为“它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剧本生动有力,与众不同、气势磅礴”。

一经决定改编《命运之力》,1861的整个夏季,威尔第和皮亚韦都在埋头苦干。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合作。此时的皮亚韦正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经威尔第帮忙,他现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常驻舞台监督。剧本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完成了。由于首席女高音身体不适,首演不得不延期。

1862年,在斯特雷波妮的陪同下,威尔第途经柏林抵达伦敦。因为威尔第曾经答应在1862年伦敦国际博览会上推出一部新作来代表意大利,这部作品是一部合唱,名字叫做《各民族的歌》。这个大合唱包括了英国国歌、一首意大利民歌和《马赛曲》。《各民族的歌》还采用了经马费伊伯爵夫人推荐、由薄伊多所写的歌词。

img

《安魂弥撒曲》于1874年5月22日在米兰的圣马可教堂,由威尔第亲自指挥演出,此为该教堂的侧景。

薄伊多(Arrigo.Boito,1842~1918),意大利文学家、诗人、作曲家,他是威尔第知名歌剧《奥赛罗》与《福斯塔夫》的作词者。他在意大利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在26岁谱写的歌剧《靡菲斯特》曾被誉为少年天才之作。

虽然薄伊多曾热烈地拥护过瓦格纳,但在《阿伊达》和《安魂弥撒曲》的感动下,成为威尔第的忠实拥护者。在他的竭力相助下,威尔第得以在晚年完成《奥赛罗》、《福斯塔夫》两部不朽巨作,而薄伊多以剧作家的身份与威尔第一同名垂青史。

这首《各民族的歌》被安排在5月24日维多利亚女王生日那天,在女王剧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862年11月10日,威尔第夫妇出席了《命运之力》在圣彼得堡剧院的首演,大受欢迎。沙皇亲自驾临观赏了第四场演出,并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斯勋章授予威尔第。评论界也好评不少,《圣彼得堡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认为在威尔第所有的作品中,《命运之力》不论就其灵感,还是就其丰富旋律的创造,以及其音乐的展开和配置说来,都是完美无缺的。”

img
img

清唱剧《各民族的歌》的封面,由布依托作词,为1862年在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所谱写。

《命运之力》这部歌剧之所以享有盛名,在于它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一个是万念俱灰、甘愿堕入空门的莉奥诺拉。她深爱自己的情人唐·阿尔瓦罗,但正是他失手杀死了她的父亲。她认为再爱阿尔瓦罗是一种罪过,万种烦扰千般愁苦惟有遁入空门才能万事皆休。

她唱的《慈悲吧,圣母》,使人觉得安静祥和。而与她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是修道士富拉·梅里托尼。他虽身为修道士,但却没有慈悲心肠,而且十分向往肉欲生涯。他的性格和他的身份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他滑稽、爱探听别人的隐私、冷漠无情。观众从他身上,觉得一切是那么不协调,到处充满矛盾冲突。威尔第创作这个角色,受到了马费伊所改编的席勒的历史剧《华伦斯坦》的启发。

《命运之力》一经完成,威尔第的情绪马上低落下来。他心情很坏,无缘无故地发脾气、骂人。他亲自下地干活,偶尔也会弹弹钢琴、写写小旋律。

他还常回忆第二次俄国之行的许多有趣的事情。他给克拉里娜的一封信中说:“在这两个月里,我经常出席沙龙、晚宴和酒会等等。各种人物我都遇见不少,从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到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还和礼节周到的绅士、优美文雅的淑女打过交道。他们根本不像傲慢的巴黎名流。”

img

威尔第在圣彼得堡留影。《命运之力》于1862年在帝国剧院首演,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观剧大感振奋,威尔第的酬劳高达两万卢布。

随后不久,威尔第夫妇前往西班牙的马德里,出席《命运之力》在马德里的首次西班牙语演出。之后,威尔第和斯特雷波妮游历了多处后到达巴黎,因为他答应法国方面指挥新版的《西西里晚祷》的演出。由于乐队就排练的事项发生口角,双方不欢而散,威尔第回到圣阿加塔自己的家。

1865年,威尔第接受埃斯底库埃的建议,修改了《麦克白》,补充了新独唱,对乐队总谱做了修改。修订工作一完成,他又想起未完成的《李尔王》,但他觉得这个题材太难驾驭,于是《李尔王》再度被搁置下来。他选择了席勒的悲剧《唐·卡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