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自然与物竞天择——玛纳斯湿地杂记

改造自然与物竞天择——玛纳斯湿地杂记

玛纳斯是我的第二故乡。儿时的故乡只是房前屋后的狭小天地,夏天里遥望夜空幻想。少年时,故乡是往返家校间的几公里石子路和一路的憧憬。十几岁便离开了玛纳斯,求学求生,坎坎坷坷又过去了几十年,此前每次回到玛纳斯,也只是短暂的亲人团聚,来去匆匆,很少有机会静静地打量一下故乡的美丽。

记忆较深刻的就是玛纳斯河及与河有关的事。我从小在玛河边长大,喝的是“玛河”水,吃的是“玛河”水浇灌而长出的食粮,在河里洗衣、玩耍,对故乡的感知和记忆多半是对玛纳斯河的记忆:冬天,和哥哥、姐姐一起到河里拉冰、取水,捡石、垒墙。夏天到河边洗衣,到河里担水、做饭。依稀记得冬季壮劳力在干渠中清淤,夏天在闸口放水浇田的情形。

有一天,听人说起玛纳斯湿地,玛纳斯湿地?我故乡的湿地,得去看一看。第一次从县城至六户地镇,走进了金色的芦苇天地,四周的棉田已吐絮,洁白如雪。湿地里一个个池塘在茂密的苇丛中明勾暗连,望不到边;水鸭远远地躲进苇塘,偶尔鸣叫几声,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是一座迷宫;这里,苇塘绵延,鸭鸣水响,路岸曲折,难知进退,难辨方向。第二次来到玛纳斯湿地时,绕过县城,从兰州湾镇向北走进一片鱼塘和它北面的一片落鸟的库区。这是金秋十月观鸟、拍鸟的最佳区域。农庄、水池、湿地,鸟儿、羊群、捕鱼的人们,颇有几分水乡的意境。夕阳中鎏金水塘,候鸟翻飞,让看惯了戈壁沙漠、高山草原的新疆人感受到了异样的风光。第三次是从兰州湾镇过农垦遗址——小李庄,到达夹河子水库东岸。平静的水面上天鹅嬉戏,远处的沼泽滩涂在夕阳的余晖里犹如写意水墨,或淡雅或浓烈,总是那么相得益彰。之后又去了多次,沿着已有湿地,到达白土坑水库周围及其附近的玛河东岸村庄。发现玛纳斯湿地与玛河间的密切关系,湿地是玛河水的另一种状态,一改玛河的澎湃、激荡,变得温柔、婉约,营造了一幅水乡模样。

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的43号冰川,由600平方公里的冰川融成800多条小河汇合而成,是准噶尔盆地内陆区冰川规模和流量最大的河流。玛河逶迤于群山之间,由东南转向西北,继而西拐向北方,它千回百转地流进“金版玉底”(产金子和玉石的河段),流过阔尔敏、铁布肯乌散,至芦草湖,出大洼地,出红山嘴山口后,像脱缰的野马,游移在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玛河是冰雪融水性河流,七、八月间是丰水期,冬季则是枯水期。在它的流域范围内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洪积平原,这就是如今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1842年11月24日,林则徐日记记载:“……玛纳斯河,车马涉过。是河床极宽深,今值冬令水弱,河流隔为三道,其深处犹及马腹,夏令不知如何浩瀚矣。”河水放荡不羁,在河的两岸形成三级台地,以现有河床为最低向外依次排开,湿地就在第二级台地上。

《玛纳斯水利志》记载:“建国前,(玛纳斯河)常因河水冲坏龙口、堤坝,造成水灾。形成了水小不够用,水大不能用的局面。”1950年至1990年,以兵团农八师为主力,开展了玛纳斯河的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红山嘴渠首枢纽,东西岸引水干渠,15座平原调节水库,四级水电站和1.7万多公里干、斗、支渠等工程任务。把水送进水泥和石头砌成的“河道”里,装进水泥板堰坝围成的水库中,引向发电机。让玛河水灌溉东西140公里、南北102公里的五、六十万公顷的良田,养育着玛纳斯县、沙湾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的石河子、莫索湾、下野地及农六师新湖农场等垦区近百万人口,造就了北疆地区粮棉基地。玛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案例。

在20世纪50年代前,玛河从天山深处喷涌而出,义无反顾地杀向准噶尔盆地,婉转柔肠地流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直到挣扎得气力殆尽也没能冲出沙漠的重围,将生命终结在了沙漠之中。或许是知道了自己的宿命,便在进入沙漠之前形成玛纳斯湖,在沙漠边缘逗留。在湖的南沿——兰洲湾至莫索湾下野地一带形成了大片湿地,纠结、留连在人们的身旁。20世纪60~70年代,兰洲湾乡的许多生产队还可以种水稻,农民在自家院里向地下插一根管子,水就会自溢而出,家家户户院里都有一口压井;那时,苇湖很多。随着玛河开发、治理的推进,原来的湿地渐渐变成了旱地,水田陆续改为旱田,农民的压井也只能一再地往下挖了。

大自然有着人类无法想象的平衡能力,当一个湿地随着供水的减少而干涸后,另一片湿地又在悄然形成。

人们在改造玛河时,为了进一步增强调、蓄水能力,把夹河子、大泉沟、蘑菇湖三座水库与西岸大渠并联,夹河子水库与跃进水库并联,新户坪水库与白土坑水库并联,引蓄联合,互相调剂,增强灌区供水保障能力。这一措施使六户地、兰州湾一带水库相联,渠道相通,玛河水再一次百折千回,缓步徘徊。在前往并联水库的途中或库渠连接的路上,形成了一个个滩涂,一片片洼地,一池池水沼,渐渐地侵淫扩展开去,生水草、长红柳,扎根胡杨,茂盛芦苇;滋鱼虫、引鸭雀,招候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采取退耕还湿的一系列保护措施,让地处中亚到印度半岛的世界著名候鸟迁徙3号线上的玛纳斯,再一次成为候鸟万里迁徙途中的天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亲近自然和动物的自然平台。

玛纳斯湿地的演变历史正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演化历史,值得庆幸的是,玛纳斯湿地已被当地政府纳入自然保护的视野,正在采取永久保护措施,力争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玛纳斯湿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有一种特殊的乡土情结。目前,城乡人民都能饮用上自来水,灌溉节水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人们对玛河的感情也没有那么强烈了。而我们这一代人见到过玛河的汹涌洪流,有过为防洪彻夜奋战的经历,有过为收获而产生甘甜的体验。祖辈和父辈们的艰辛、富足都与玛河息息相关,喜怒哀乐都与玛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辈们对玛河的依赖和寄托是后代们无法体会的。

玛纳斯湿地是亲人们相继离世后,再回故乡的又一个动力,让故乡充满了温情,让游子多了一份牵念,让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玛河水,成为心中最美丽的风景,涌动在心海里,升华成永久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