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祁连

走进祁连

2006年第三期《中国国家地理》有一篇文章说:“东部的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也许会大大向兰州方向推进。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极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才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其实祁连山的意义不止于此。文章还说:“祁连山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引来了宗教,送去了玉石,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造就和养育冰川、河流绿洲做垫脚石和桥梁,让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渡过了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与新疆天山握手相接,中国人在祁连山的护卫下走向天山和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就是中国之臂,它为中国拽回了一个新疆。”这让我这个新疆人,对祁连山有了一种特殊的认识,撩起了行走祁连山的情愫。于是,沿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的采风线路,从张掖出发,过康乐草原,经肃南县,翻越祁连山,到达青海祁连县。

草木茂盛的康乐草原,康隆寺已在它的山上伫立了300多年。我们在日出前到达马场滩,东方鱼肚白形成的天光,将山峦、房舍勾勒成一幅一幅图案。刚支好摄影器械,太阳就跳出了地平线,桔红的朝霞将团团乌云印染,一束一束的霞光从云缝中洒落,形成万丈霞光集束的日出景观。具有裕固族风俗的步道、房舍、康隆寺和远处的雪山,将康乐草原妆扮得独具韵味。沐浴着晨光的骏马,在草原上自由觅食,嘶鸣,抖落一身的疲倦。牧人策马扬鞭,追赶着自家的羊群,一条狗紧随后面。九排松如列兵,整齐地站在山谷间,迎接着朝霞满天。

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不足万人的小城就坐落在祁连山的一条山沟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横贯全境,它们是河西绿洲灌溉的主要水源。小县城整洁、宁静,丰富的矿产资源让它的财政收入名列张掖地区的前列。裕固族人信奉藏传佛教,生性豪爽豁达,热情好客;赛马、摔跤、射箭、拔棍是他们喜爱的娱乐方式。富裕的小县修建了被记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天下第一转经轮”,在县城西南的一个山坡上,通体玄黄、明亮的转经轮,光彩夺目,辉煌耀眼;在几十个小转经轮的衬托下,显得气势恢宏、壮观。天空湛蓝,如絮的白云一团一团的低空徘徊,将山沟里的小城打扮得洁静灵动。在流云和经幡的招展中,路旁的红弯寺是那样的安静、肃穆,在灿烂的阳光下,赭红、明黄相衬的寺院,雕梁画栋的红绿蓝色彩,犹如仙境,我仿佛也跟着流云、经幡飘飘欲仙了。

过了肃南县,汽车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爬升,颠得人五脏六腑都错了位。山路蜿蜒,如一条巨蟒在山峰间上下左右的扭曲翻转,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祁连山的峻险。白云下的那一坡一坡绿草,蓝天下那一峰一峰、大大小小的山,谷底的河流曲折弯转,这儿是黑河的源头。到了野牛沟,山势开始放缓,无数溪流汇成巨澜,河水与一个一个草滩、村庄擦肩,毫不眷恋山峦、流云和牛羊,急忙奔向河西走廊。一个个矿场就开凿在祁连山的深处,通往矿山的小路就像在山峦间飘动的一条条哈达,连接着开矿人的祈愿和梦想

穿过野牛沟,就进入了祁连县,山路边的清真寺明显具有佛教建筑元素,昭示着当地不同宗教文化的渗透与融和。

肃南县转经轮

在近期评出的全国最美草原中,祁连山草原名列第六,217国道就从祁连山草原穿过。路两侧的群山像有意让出一条通道似的,各自后退了一段距离,形成一道很宽的山间走廊。草原就在这山谷、河谷间,无边无际的绿地和遍野烂漫的鲜花,在山丘间的坡地里、谷地上随意徜徉和恣意开放。远处的雪峰与天相连,近处遍地的牦牛群、羊群、马群片片相连。在辽阔的苏吉滩草原上,偶尔出现的村寨以及旁边的玛尼堆,经幡招展,展现了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海拔3750米的景阳岭垭口,有几座巨大的玛尼堆,矗立在路旁的山坡上,在蓝天白云下的群山、碧野间,佛塔、经幡格外醒目,吸引着过往游人的眼帘。这里仿佛是一个天然驿站,我来时,正巧遇到几个身着藏袍的男子抛“龙卡”,每个人胸前挂着一个装满经文彩纸的袋子,沿着玛尼堆绕圈,边走边念,边扬撒着彩色经文纸片;每绕一圈,便跪地磕着长头,大概是祈福或还愿吧。

祁连山,我只走了一小段,它在政治、文化方面与新疆的关联,还需多次走访才能了解全面。

康乐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