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通往欧洲的大门
昔日荒芜的海边沼泽地,今日繁华的都城,仅用了300多年的时间,就成就了眼前的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的崛起要归功于三位卓有建树的沙皇:彼得大帝、伊丽莎白女皇和叶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为了夺回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恢复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通道,发动了一场与瑞典的艰苦卓绝战争,将瑞典人赶出了芬兰湾。1703年,在涅瓦河的出海口,建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并于1712年将首都迁来,亲自坐镇海口,缔造了强大的海军,牢牢掌握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打开了通向欧洲的大门。让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南通黑海与里海,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国防屏障,为他拓疆开土扫除了很多障碍。1741年继位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皇,利用居住欧洲多年的见识,规划城市建设。圣彼得堡四通八达放射状道路系统就是那时奠定的基础,她还建了冬宫。叶卡捷琳娜女皇继承了他们的事业,不但极力扩张城市规模还创新了欧洲的建筑模式。
从莫斯科坐火车到圣彼得堡需要8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乘坐了晚上的火车。与我国的火车相比,车厢窄小、促狭,更无法与高铁相提并论。伴着一路的鼾声,第二天清晨到达了目的地。在圣彼得堡火车站外的小餐馆里用了早餐后,沿着涅瓦大街走进了圣彼得堡。
19世纪涅瓦大街所在的中央城区是俄罗斯文艺重镇,诗人普希金、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等都曾在这里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著名的冬宫夏宫就在涅瓦河南岸。这个只有4.5公里的涅瓦大街是体验圣彼得堡城市风情的最好去处。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缔造了强大的海军,也为圣彼得堡打上了深深的海军印记,海军总部大楼就是涅瓦大街的起点,与涅瓦大街交错的有大海军街和小海军街。海军总部码头是欣赏涅瓦河美景的最佳地方,海军学院坐落在涅瓦河边,阿尔芙乐号巡洋舰——因参加十月革命向冬宫开了第一炮而蜚声世界的——俄罗斯海军象征的军舰,就停泊在海军学院前面的涅瓦河中。涅瓦大街的终点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广场,广场边儿就是圣彼得堡最漂亮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13世纪击败了由瑞典人和德国人发动的两次入侵,被追封为圣徒,其遗骨就葬在修道院内。与修道院相对的是齐赭文公墓,安葬着许多历史名人,如作曲家米哈伊尔、格林卡、费奥多·柴可夫斯基、莫吉斯科·穆索尔斯基和尼古拉·李姆斯基、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等。

冬宫博物馆也称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包括不同时期修建的五座建筑,雄踞涅瓦河畔,其中的收藏品有绘画、雕刻、珠宝、家具、古钱、考古文物等约300万件。在绘画展区,我们看到了莱昂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两幅圣母像,反映画家画技纯熟而富有变化的手法和对自然与神的理解。还有凡高的“亚耳的女人们”,伦勃朗的“以撒献祭”、“浪子归来”、“圣法家族”、“十字架的降临”等世界著名的艺术珍品。莫奈·西斯提、毕加索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师们的油画,令人拍案叫绝,其传神如真,细腻如照片,不仅画出了光与影的明暗,而且惟妙惟肖地画出了鸟兽皮毛和人物肌肤的质感。在这些艺术珍品中流连是最大的精神享受,难怪叶卡捷琳娜女皇会不惜重金,购买据为己有。拉斐尔走廊、黄金会客厅、阁楼厅、孔雀石厅、白厅等宫殿,更是装饰精美,是一个个不亚于藏品的建筑艺术品。
在冬宫后面的宫殿广场上,正在举办市民文体活动,在亚历山德洛夫凯旋柱下,搭起了一个舞台,有歌手表演,伴舞的年轻人跳得十分投入,观众席不时骚动的青年,以呼喊和口哨回应。我们无法靠前,由于前面有彩带隔离了宽宽的跑道,一群中学生在这里举办短跑比赛。男男女女个个兴奋异常,比赛者奋勇拼搏,观看者用掌声给予鼓励。宫殿广场热闹非凡,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除了中学生的短跑比赛,此刻还在进行着马拉松长跑比赛,阴雨天气也被这热烈气氛渲染得充满了激情。沿途大街上站着许多警察,对长跑比赛线路进行着交通管制。参加长跑比赛的有老有少,有推婴儿车参加比赛的年轻母亲,有七、八十岁穿着运动背心、短裤的老人,还有跟在父母身后的六、七岁孩童,他们跑得不急不慢,似乎并不在乎能不能跑出好成绩,只要参与就很愉快的样子。给观者如潮的圣彼得堡,注入了勃勃生机,让一个个远离市民的这宫那殿有了当代生活的朝气。


从冬宫沿着涅瓦河堤向前,就来到了著名的青铜骑士雕像前,一路上要经过彼得小木屋,这个在建城初期建造的小屋,是彼得大帝用来监督造城的住所。那时的彼得堡还是一片荒芜的沼泽,彼得大帝从全国各地调集大批劳工,他们站在齐腰深的沼泽里,打桩,清淤,填土,奠基,这样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有十多万人在此丧生,换来的是一座新城,一座坚如磐石的保罗要塞,当然也换来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彼得大帝的雄才大略不仅体现在他卓有成效的扩张政策上,还体现在他对内采取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上。1689年,掌握了实权的彼得大帝,于1697~1698年,利用两年时间,率领“大使团”访问西欧,考察了西欧先进国度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带回了西欧的科学技术。彼得大帝当时隐姓埋名只作大使团的一名成员,到人家的制船厂当学徒,从木匠活儿干起,学习他们的造船技术,为心中宏大的理想做思想、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彼得大帝改革的重点是行政、军事,同时也对宗教、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1699年,对城市行政管理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革。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八个省,由忠于他的总督统揽各省的军政大权;1709年又在省下设50个州,1711年又成立新的最高权力机构——参政院,废除了从前的贵族杜马。参政院下设总检察官,监视所有国家机关的活动,成了皇帝的“耳朵”。1718年,他又废除了职能混乱的政厅制度,成立了12个院(委员会),严格分管外交、陆军、财政、司法等事务。1722年颁布“官轶表”,把全国文武官员分为14级。通过这一系列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巩固了以沙皇为首的君主专制政权。同时,彼得大帝还花了很多精力进行军事改革,废除旧的贵族军队和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到1725年时,俄国已拥有陆军20万人,海军2.8万人。彼得大帝还大胆地进行了宗教改革,1721年,废除了大主教制,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总局,使教会完全隶属于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方面,1714年,颁布了“一子继承法”。1718年颁布了征收“人头税”的法令。1721年,政府准许非贵族出生的人购买整村农民到工厂做工。他改革的实质是在俄罗斯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迅速采用西欧成果”(列宁语),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以便称霸世界。在推行改革时,他扫除一切干扰,不达目的不罢休,就连已被立为太子、反对改革的儿子——阿列克塞也没有放过,把儿子从奥地利要回来后,在莫斯科像审判普通臣民一样公开审判他的罪行,组成由各界代表127人的特别法庭,判决儿子的死刑。1718年6月26日,阿列克塞死于彼得保罗要塞的监狱中。阿列克塞的支持者被处以极刑,镇压了反对改革的保守力量。对于那个时代的他来说,敢于牺牲儿子生命而捍卫的理想还有谁能阻挡!
青铜骑士像所在的广场就是十二月党人广场。在1825年12月14日的一个寒冷的早晨,3000多名具有革命理想,想在俄罗斯推翻专制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的年轻人,在寒冷和局促不安中与忠于沙皇的卫兵对峙,在夜幕降临时相互开火,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革命。当然,这场没有严密组织、没有群众基础的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政变核心领导人被处以极刑,其他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就是这样的一批年轻人,让尼古拉一世终身恐惧,使他成为这个严寒国家的又一个冷血无情的专制者,这种对革命的恐惧心理也传给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后继者,残酷、保守的专制统治终于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炮火声中终结,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在叶卡捷琳娜堡被处决了。
从励精图治的彼得大帝到抱残守缺的尼古拉二世,不足200年,罗曼诺夫王朝走完了兴衰之路,在这样的历史轮回中,有多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供后人汲取、借鉴啊!
坐落在芬兰湾的彼得夏宫和清丽优雅的叶卡捷琳娜宫,除了让人们充分了解沙皇奢华的宫廷生活外,更引起人们对盛极一时的沙皇帝国的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