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俄罗斯的象征

上中学时,手里捧着普希金诗集却怎么也读不出“诗歌太阳”的感觉,那时想,可能是自己愚钝,理解不了普希金笔端的世界,或是翻译的人没能把他笔下的意境传神地用汉字表达出来,反正那时也不去深究。现在想来,世界上又有几个外国人能读懂我国的唐诗宋词,又有几位翻译者能用汉字以外的文字,传神地表达唐诗宋词的意境。文学作品中最难翻译的就是诗歌,文化差异、文字差异、译者与作者认知的差异都会给读者造成理解的雾障,除非读者精通作者使用的文字,熟悉他所表达的文化特性,直接读原作。不管我能不能读懂普希金笔端的世界,丝毫不影响他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这位被俄罗斯人称为“诗歌太阳”、俄罗斯“现代语言奠基人”的人,尽管在世界上的影响没有托尔斯泰大,却备受本国人民的推崇。如今,踏上俄罗斯国土,就会在不同领域与普希金不期而遇,让人无法避开,这不能不让人再次产生好奇。
普希金出生在贵族家庭,成长在专制的沙皇时代。极具天赋的他12岁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短短37年的生命历程,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在俄罗斯,普希金的地位极高,不仅超过了世界公认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也超过了俄罗斯所有的经典作家和艺术家,其知名度也超过了包括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在内的众多伟人。走进俄罗斯,有数不清的普希金纪念馆、雕像和纪念碑;普希金的所有住所都被修葺一新,展示于人。在俄罗斯,普希金作品印行之多、普及之广令人难以置信,普希金的作品进入俄罗斯中小学课本和幼儿读物,其主要作品和生平被国家电视台等单位制作成电影、电视片、幻灯片、录音磁带和光盘等。普希金作品是每一位俄罗斯儿童的第一阅读对象,几乎每一位刚能听懂话的俄罗斯儿童,每天晚上都可能是在母亲或祖母讲述的普希金童话陪伴下进入梦乡的。俄罗斯人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尘寰,几乎无时无刻不同普希金在一起,普希金作品集被一版再版。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上,普希金与妻子携手而立的雕像已经成为一处新景。在俄罗斯市场常常可以看到以普希金为商标的巧克力、伏特加、红酒、套娃、玻璃杯等商品,还有直到现在还在每年6月6日普希金生日这天举办的盛大诗歌和文学节,普希金国际论坛,…,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对一个文学家、诗人崇拜到如此地步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如果说在沙皇时代营造崇拜普希金的社会氛围,是为了装点专制统治门面,在社会主义时期是为了树立文化形象的话,那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何仍然没有减少对普希金的崇拜呢?
思来想去,大概俄罗斯人认为文化高于政治,想以普希金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符号,实现帝国复兴吧!苏联解体后,衰落的不仅仅是俄罗斯的国力,文化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上也大大削弱了。在欧美国家的大学校园里,斯拉夫语系中的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要么减少了招生名额,要么干脆被取消。在东欧、中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俄语不再流行。有一些独联体国家,俄语已不再是官方语言,中小学里不允许再用俄语教学,数千万生活在俄联邦境外的俄罗斯人,有可能丧失学习和使用母语的机会。帝国的惯性思维是不能对这样的局面听之任之、坐视不管的。近十年来,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其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包括接纳更多的留学生到高校留学,与中国等国家开展“俄罗斯年”活动,在莫斯科成立“国际俄语教育学会”等,当然也包括以普希金的名字来振兴俄语,振兴俄罗斯文化,振兴俄罗斯民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昌盛的标志。一个民族只有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当今的俄罗斯是清楚这一点的,他们不怕把诗人庸俗化。既然普希金是俄罗斯的象征,象征就是全方位的,这让一些商人把普希金当作了摇钱树,那些以普希金冠名的商品在时刻提醒着人们,普希金与我们息息相关。柴可夫斯基音乐、俄罗斯芭蕾、AK47系列枪械都是俄罗斯文化符号。为什么就没有得到普希金一样的崇拜呢?原因很简单,它们无法成为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创造有国籍,文化的价值无疆界,用在它们身上再恰当不过,这样的文化体现,不管你输不输出都会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享受。而普希金不同,要读他的作品,就得会俄语,懂得俄罗斯民族的表达方式。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强势文化。文化输出必然要以强大的经济作支撑,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后盾。有时综合国力强大到无人敢小觑时,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种国际需求,想不输出也难做到了。譬如,世界许多国家掀起的“汉语”热,孔子学校热就是个例证。国衰则文弱,要振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只依靠崇拜一两个文学家,恐怕需要综合施治。当然,国兴,文化却未必强,如何在实现强国梦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也变得强大起来,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找准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倒是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
文化是水,经济是船,政治是帆,水深载大船,帆正船行远。但愿“诗歌太阳”永远照耀着俄罗斯大地,为它带来长久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