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渥丹 灿若明霞

色如渥丹 灿若明霞

1928年,我国矿床学家冯景兰先生在广东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83年,中国出版的《地质词典》里第一次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均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融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为丹霞地貌。有人对此定义提出异议,认为丹霞岩石构成还应包括陆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称丹霞地貌。不过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在50~90度之间,否则,就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的范围,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其实,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在黑与白之间还有众多色彩一样,丹霞与红层地貌也多混杂存在。

地球的外貌是内应力和外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地貌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地貌的内应力是地球内部结构变化在外表的反应,而外应力则有很多类型,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风力。外应力主要是风雨侵蚀,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

丹霞地貌与新疆多见的雅丹地貌不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是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湖底干涸、裂开,风沿着裂缝吹蚀,使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鲫脊形垄脊和宽线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就是雅丹地貌。有的像古城堡被称为魔鬼城,如奇台魔鬼城、乌尔禾魔鬼城等,有的由于大风不断剥蚀,风蚀的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形成孤岛状的平台、小山,进而演变成石柱,石墩、石檐,蘑菇石、风动石、摇摆石等,就像颓废的城堡、街道、楼群等。有不同颜色的泥岩、泥沙就被称作五彩城。如富蕴五彩城、布尔津五彩滩等。

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也不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表常见石芽、石林、峰林、溶洞、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洞中常出现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如云南石林、成都天坑等。

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中国湖南的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郎山等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名录中的丹霞地貌没有一处比得上甘肃的丹霞地貌,甘肃的丹霞地貌面积大,气势磅礴,真不知为什么,它没有进入这么有意义的名录。这既是一个地区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

我去甘肃看过两处丹霞地貌,一处是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一处是冰沟丹霞景区。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在海拔2000~3800米之间,东西长40公里多,南北宽5~10公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峻岭横生,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灿烂。以前在摄影作品中看见过,总以为是经过后期制作的画面,其鲜艳颜色色系间巨大的反差,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都像是人为调制的。站在它的面前才发现,这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我去的时候遇到的是阴天,其色彩的鲜艳明丽已让我震惊,若是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还不知如何的耀眼夺目了。层理交错的线条,节理切割的纹路,一条条巷谷、宝塔状和堡垒状的残峰,石墙、石柱,缓坡丘陵、溶沟,石芽、漏斗、锦石、方山等,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单斜峰群,陡崖坡、石窗、赤壁等,一个个特有的丹霞地貌,成群交错排阵,集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雄、艳、秀、美于一体,这该是怎样的气势和场景。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扇贝,火海、刀山等只是对它局部形体和颜色的描述,当它们齐集一身时,任何语言和词汇都无法准确描述这30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只能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独具匠心了。

冰沟丹霞景区距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不足20公里,位于肃南县康乐乡,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约有15平方公里,由白垩纪的褐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砾岩和砾岩构成,有层状檐凸、丹霞赤壁、高耸的岩柱等地貌。形成了“神驼迎宾”、“生命之根”、“千里相会”、“赤壁千仞”等奇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登上山顶,直面赤壁丹霞,奇景不绝于目。左侧如一片中世纪的欧洲古城堡,极像电影《哈利波特》虚构出的场景;右侧如一座孤城,立于山巅,危崖尽露,陡峭光滑,尽显苍劲、雄浑之气,尽张雄伟壮观之势。泥乳状、窗棂状、柱廊状、叠板状、陡崖状、蘑菇状、蜂窝状等单体造型,混合成一座座宫殿式、粮囤式、劣地式等山体造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与远处祁连山峰遥相呼应。清晨的山谷里处处鸟鸣,演奏着节奏明快的晨曲,让空寂的冰沟有了无限的生气。这里植被稀疏,麓坡、崖顶、沟底不多的绿色,成了丹霞的点缀,让它多了一层色彩,又抽象出油彩的感觉来。

看过甘肃丹霞地貌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中国其他丹霞地貌区应该就不用再看了吧!

张掖丹霞

奇台魔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