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提——相逢总在风雨中

那拉提——相逢总在风雨中

那拉提是世界著名四大河谷草原之一——巩乃斯草原中最美的旅游胜地。

从巩乃斯河谷沿山路南行,翻过阔克秀克山口,北眺巩乃斯河谷,田畴万顷,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南望,那拉提雪峰耸立,山峦叠翠,林海莽莽,山下绿茵茵的夏牧场,繁花似海,风光秀丽;白色的哈萨克牧民毡房散落在万顷碧波的绿海中,羊群,像一朵朵白云在绿海里漂浮、游动。这里雨水充沛,来那拉提遇上晴天是极幸运的。我每一次来都遇到雨,仿佛与那拉提有了约定:相逢总在风雨中。

记得有一年夏天,头一天傍晚到了那拉提,便急匆匆地蹚过绿波花海,直达那拉提山的林海深处,远处的雪峰高耸入云,近处的天山松杉一路追随,直到雪线才停止了追赶的步履,在云下挺拔、矗立,默默地陪伴它心中的神祇。雨下了一夜,天亮才停。为了不错过期望的好光景,在阴云密布中前往恰合普夏牧场。在山路上展转间,忽然发现东方天空裂开一道缝隙,金色的阳光冲破乌云,撒向那拉提山谷和山前的平原。到了恰合普夏牧场时,南部的那拉提山顶又出现了一块晴空,太阳打亮了雪峰,白云悠悠,尽管夏牧场上空依然是阴云密布,花海、草原和牛羊、毡房浸没在阴云里,明亮的背景,仍然风光无限。湿漉漉的草原,挂满水珠的花草,游动的畜群,让人心旷神怡。

还有一次,在细雨如酥、浓雾弥漫时来到了那拉提,想另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拍摄那拉提山下的恰合普夏牧场。车在那拉提山的一条支脉上行进不久便折了回来,由于雨越下越大,能见度很低,我们只好又通过阔克秀克山口到达恰合普夏牧场。

雨中的夏牧场,花儿是最耀眼的风光。原本辽阔的山地草原被雨雾将雪杉、毡房、牧群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景。随着雾气的流动,这些景物就像一幕幕幻灯片,没有了山峦、雪峰的衬托,一朵朵、一串串黄、红、紫、白的各色花儿在雨雾中摇曳,另有一种简约、朦胧的意境,竟让我看到了那拉提草原的另一种风韵。

雨天,并没有阻止牧民转场的脚步。一路上,不时遇见满载牲畜的汽车和冒雨赶搭毡房的牧民;我走近一户正在搭毡房的牧民,想拍摄他们的劳动场景;一位老人热情地迎上来,请我们走进一顶已经搭成但还未来得及铺陈的毡房;毡包内壁装饰得十分考究、华丽,彩绳鲜艳,图案明丽,与这鲜花遍野的草原色调十分协调。原来,外观洁白的毡房,内部还有这么多的色彩,这也是其他地区哈萨克牧民毡房不多见的景象。一座座毡房前停放的摩托车、汽车和大群的牛羊,显示那拉提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有着怎样富足的幸福生活。很想拍几张老人和小孩在毡房内自由自在生活的模样,可不管怎么沟通,老人和他的孙子们还是神情庄重地站成一排。朋友便说:“好了,不拍了,不拍了”,一边与他们祖孙交谈,一边观察,准备抓拍,可他们始终时不时地瞄一眼相机,只要有人举起相机,他们便立刻神情庄重地注视着镜头。大概是荣誉心理的作用——爱面子的原因,总想让自己显得庄重一些吧。看来,拍民俗片要想取得纯朴、自然的效果,抓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状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天色已暗,望着一家人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忙碌的身影,估计到半夜才能生火做饭了。然而我们低估了哈萨克牧民的工作效率,等我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再经过这儿时,他们已搭好了两座毡房,生起火炉,烧开了奶茶,两个孩子已躺在“床”上睡熟了。

那拉提,相逢总在风雨中

哈萨克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转场不只是给牛羊找到了更多的牧草,也是草原休养生息的生产方式;来回转场,寄托着哈萨克人繁衍生息的希望。风雨和冰雪怎么能阻止牧人与草原相约呢?在该来的季节如约而来,才能让这草原生机盎然,让牧人老少遂愿心安。草原是牧人的衣食之源,精神家园,他们早已习惯了风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