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秋浓霜重时

今年国庆长假恰逢穆斯林古尔邦节,除了多放一天假外,还意外地不用周六、日调休,这对于长年值班的人来说,简直是个喜讯。于是完成值班任务后,我同几位朋友迫不及待地赶往哈巴河。
哈巴河是祖国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邻,北依阿尔泰山脉,南邻准噶尔盆地北缘。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特殊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它有闻名遐迩的喀纳斯高山湖泊,自然画卷的那仁高山夏牧场,天籁之音的鸣沙山,神秘的沙漠之湖——白沙湖,阿黑土别克红树林,西北最大的白桦林。被称为人间净土的哈巴河、别列孜河、阿拉克别克河,三河并汇额尔齐斯河,哈萨克大迁徙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图瓦人的生活古朴、宁静,这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自然景观追寻者。此行我无法观遍这里的美景,只能选择二三,将其余的留待日后欣赏,让自己有常来常新的动力。
到了县城,朋友将我们带到了桦林公园。桦树林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桦树林,汹涌的哈巴河从林中穿过。这里秋意正浓,鲜黄的桦树让公园明丽养眼,格外引人注目。夕阳中的秋桦树黄中带红,河水和浅湾更映衬着桦树的高贵与刚强。
哈巴河县属于亚寒带气候,又处在阿尔泰山和沙吾尔山之间的额尔齐斯河谷风口区;春旱多风,夏短炎热,秋短凉爽,冬长寒冷。供暖从秋季10月到来年夏初,长达七个月,房间里温暖如春,一夜好睡。
第二天清晨我们又到桦树林,河水蒸腾的雾气弥漫开来,让这林、与河变得迷离、朦胧,对岸林间若隐若现牛羊的身影,河边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随着太阳的升起,这满河的白雾渐渐散去,此时看到在桦树林中扎了一大片红、黄、蓝、绿的野营帐篷,在晨曦中,有人在支锅烧饭,有人在梳洗装扮,准备着一日的行程。昨夜,他们与繁星和月光对答,享受着落叶轻柔飘然中的宁静,漫漫轻风中的悠然快意和晨光里翠鸟的和鸣。那份愉悦的满足都写在了他们笑盈盈的脸上,一杯热茶冲去了唇齿间的清冷,心灵收获了自然给予的纯净。这就是野营的妙处,感悟纯真,修复城市蜗居带来的、疏离了的人间真情,获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感。
日上树梢,回到住处,朋友已准备好丰盛的早餐。这是极懂生活的一对夫妇,女主人自制了许多吃食:辣酱、腌菜、速冻菜、晾菜,当地巧妇能为之炊她全会;男主人练达,是位痴迷垂钓者,被当地人封为“哈巴河第一钓”。昨天晚餐时,他就从自己的家里拿了哈巴河里独有的小白条鱼、五道黑鱼、哲罗鲑鱼、鲟鱼等自钓的野生鱼,请餐厅老板帮助加工。他说:“家里地下室的冰柜是专门冷冻我钓回来的鱼,每一次垂钓回来,码放在方盘中迅速冷冻,吃的时候再剖腹,清洗,跟鲜鱼一样。现在越来越钓不到鱼了,要走到山里才行。为了钓鱼方便,我买了车,还和钓友一起在山上收拾了个小木屋,食宿有了依托,不然,风餐露宿苦得很。你们夏天来,我带你们到小木屋住下去钓鱼。”小白条鱼真好吃,无鳞无刺,肉质细嫩,鲜美无比,是难得的人间美味。在哈巴河县钓野生河鱼,得用彩色丝线自制瞎熊钩。瞎熊钩的编织尤如绣花,是个考验和训练人耐心的细致活儿。女主人说,她编不好,丈夫却编得又快又好。能有这样的巧手和耐心,还有他钓不到的鱼吗?
哈巴河县城不大,却很美,洁净齐整,深秋时节的红叶杨树、桦树、松树等耐寒绿化树把小城打扮得色彩艳丽,独有韵味;这里的人们恬静、安详,性格温和,待人温文尔雅,十分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好像与名利有天生的情感距离,把人生的目标设定在自己固有的生态中,平静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哈巴河县城距离白哈巴村有117公里的山路,吃罢早饭,在朋友的陪伴下,我们一行人直奔白哈巴村而去。
我年内计划到哈巴河拍摄哈萨克牧民波澜壮阔的转场情景,始终未能成行。如今时节已过,只在阿克齐大草甸和收获后的庄稼地里,看见成群的牛羊流金淌银似地散布开去,在远远近近的秋意中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美景。
白哈巴村座落在阿勒泰山的一条深谷中,两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一齐汇入中哈边界界河阿拉别克河,最终汇入额尔齐斯河的滚滚洪流,一路奔腾到达北冰洋。小村与哈萨克斯坦一河之隔,站在村口的山坡上,就能看到哈国牧民的毡房。两国国民犬吠、马嘶相闻。这里被人们称作“西北第一村”,村口的边防哨所也被称为“西北第一哨”。一条小路将村子分成南北两个部分,村子不大,居住着百十来户图瓦人和哈萨克人。在白桦、杨树的点缀下,村内图瓦人用原木建造的小屋显得质朴、恬静。村东南面的萨尔哈木尔山最高峰海拔3058米,茂密的西伯利亚杉、冷杉和红松从村庄一直生长到雪线下。秋日里,与间杂的白桦、欧洲杨一起,红、黄、绿点点片片,自成一体,村庄就像这林海边、山谷中一片超凡脱俗的净土。木屋、林木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构成一幅流光溢彩的油画。正西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大山,与小村隔河遥望,中哈5号界碑就立在河岸的山坡上。白桦林从村里断断续续地穿过几道山坡与阿拉克别克河谷相连,一袭金色,曲曲折折地顺着河水流散而去。村北的山峰或远或近地俯瞰着村子,阴坡的桦、松、杉林顺着一道道山脊,露出健壮的模样,像一道道黄黄绿绿的彩线,勾勒出山峰的雄浑和林海的跌宕。九月里先后降了两场雪,萨尔哈木尔山和西面的大山山顶白雪皑皑,湛蓝的天空与眼前的村庄、林木幻化为奇特的美景,让人过目难忘。

阿尔泰山系构成了哈巴河县北部的天然屏障,被山势托起的西风环流容易凝云积雨,这就使山区的降水多了起来。在白哈巴村住了两晚,遇到了一场小到中雨,也遇到了一个晴好的早晨和傍晚。站在小村三面不同的山坡上,拍摄晨光中的美丽和晚霞中的灿烂。走进村里,拍摄村民的生活起居。村里的多数桦树已经枯叶落尽,有几株像是专等迟来者的,摇晃着醉人的金黄,在秋风中舞蹈。雨后的清晨,满地浓霜,晨曦中泛着清冷的寒光。早起的牧人赶着牛羊,走向霜花漫漫的草原、山岗。冉冉升起的太阳,融去屋顶、草垛的浓霜,蒸汽升腾,冷凝的空气中有了丝丝暖意,就像主人们蒸蒸日上的好光景。湿漉漉的栅栏,嬉戏的小狗,霜地中觅食的小骆驼,渐渐升起的炊烟,还有来来往往的游人,让这宁静的小山村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阳光。新的一天来了,正是秋浓霜重时。在这萧瑟的深秋时,有一份湿热的暖流涌上心头。
在古尔邦节时,村里的穆斯林家家户户宰杀牲祭圣,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挨家拜节,获得各家的节日礼物,他们那欢天喜地的模样,纯真可爱,他们跑着,笑着,跳着,自豪、快乐之情溢于言表,相互比较着各自手里的礼物,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大点儿的孩子牵马相聚,对迎面走来的游人说:“骑马吧,骑马去看界碑嘛。”见有问价的游客,他们便都围拢上去谈价,让游客选马。胆大的游客骑在马上,孩子牵马慢悠悠地离去,训练有素的马儿,与孩子们配合默契,随着孩子们的心意快慢如期。孩子们的骑马生意颇有点儿公平竞争、主随客便的意味,这与当地纯朴的民风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白哈巴旅游景点的开放,孩子们经商意识逐渐增强,假期里牵马、挣钱已经习已为常。这里的男人们更多地是骑摩托车,驮游客去想去的地方,三面环山的村庄,这项服务为游客省去了不少的时间和体力,自然受到欢迎。住在道路两旁的许多村民,腾出木屋出租或卖给从城里来的商人,开商店、开饭馆、开家庭旅馆,他们渐渐地把这热闹的地段让给了游人,自己又到别处寻找安静的住处去了。当然,也有村民自己来接待游人的。
看来,再平静的地方,只要融入市场经济,滚滚洪流就会撩拨人们的欲望,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天我们午后拍摄归来,房主递给我们一把钥匙后说:“我今天要回县城了,你们离开的时候把门锁上。”于是她对着墙上的大镜子照了照就转身离开了。这让我一时语塞,这就是图瓦人的纯朴吗?她的信任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们就象要离开自己家前一样,检查门窗、电源。正在我们准备出门时,推门走进来一位年轻人,敦实强健、皮肤黑红的他问道:“主人不在?”我们说:“她回城里了。”年轻人回身从摩托车上拎下一个壶,放到角柜中。我问:“是什么呀?”他说:“奶酒嘛。”见我疑惑的样子,他又笑着说:“她是我姑姑嘛,我送点奶酒给她喝嘛。”说罢转身上车走了。忽然,我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图瓦人对陌生的房客都如此信任,对熟悉的朋友还会有戒心吗?如此纯洁的心灵,难怪他们的村庄门不上锁,路不拾遗。在他们的心海里还有防备、戒备之类的词汇吗?难道他们真的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族人吗?是怎样的岁月使他们笃信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是信任?蜂拥而来的游客,你领悟了图瓦人至真至善的心灵了吗?!


噢!白哈巴,噢!图瓦人!这才是你最动人的美丽、最美丽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