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耶路撒冷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耶路撒冷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这不仅源于它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也源于它旷日持久的宗教纷争、民族间的矛盾,基督教徒崇敬的耶稣圣墓、伊斯兰教神圣的穆罕默德升天岩石、犹太教崇拜的西哭墙都集中在这里。耶路撒冷核心区——老城被分成犹太教区、穆斯林教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教区,圣殿广场是核心区的核心。
耶路撒冷的历史遗迹很多。大卫城塔是2000多年前希律王建造的,位于城西雅法门附近,包括法塞尔塔、希皮库斯塔和米里亚尼塔等,它们分别是以希律王的兄弟、好友和妻子命名的。或许用自己信任的人的名字命名,才能使希律王觉得安全,让他觉得这些人始终陪伴在身边。后来大卫城被罗马蒂斯军队侵占并用来安置第12军团,遭到破坏。拜占庭时代,哲学家、隐士们将这里作为冥想的地方。12世纪又被十字军当作军事要塞,修复了城墙,并围绕它修建了护城河。1239年,穆斯林马木留提将其拆毁,任其荒废。直到1335年,这里被土耳其人重建,修复了如今被称为大卫塔的尖塔。在1917~1948年的托管时期,被英国作为军事基地,之后又被约旦人作为军事基地使用到1967年。如今,这里是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因为停留的时间短,无法进去参观,只站在远处看了看其独特的外貌。

“大道”本是指埋在现有道路几米深处的一条古罗马的马克姆斯大道,由大马士革门至旧锡安门,它始建于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时期,因后来不断修复和建造,却有着拜占庭时代的风格,它是一条宽广又有列柱的街道,两旁为柱廊和房间(商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是那条大道的一部分,如今,马克西姆斯大道,俨然是一个地下商城,林立的店铺和摆满了商品的大道,只留下不宽的空间,供游人通过,显得热闹、拥挤,想拍张画面干净的照片都做不到,全是来往的人群。
西墙是犹太人信仰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地犹太教信徒朝圣的对象,它是希律王圣殿山残存的西部外墙。城里的犹太人在被长期放逐期间,每年只有一次机会返回,为圣殿被毁而哀悼恸哭,因此,又被称作“哭墙”。在以色列历史或者犹太人历史中,西墙逐渐成为城市收复和国家统一的标志。我到时,正巧遇到一位犹太男孩的成人礼,他在亲友的簇拥和音乐伴随中来到西墙,让西墙见证他的成长。我想进去拍照,却被团长拦回,我忘了西墙已被隔成男女不同的区域,男女是不能互混的,只好隔着铁栅栏拍了几张。按照当地习俗,在希律王圣殿大石块的缝隙中安放祈愿纸条,神秘的愿望就会在神的保佑下得以实现。
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一银一金地建在圣殿的残基上,穆罕默德升天岩石就在圆顶清真寺内。圆顶清真寺的拜占庭风格金色圆顶是1993年约旦前国王侯赛因卖掉伦敦的一处房产捐建的,80公斤纯金镀成,光彩夺目,成为耶路撒冷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接待我们的是以色列对华友好交流协会,不便邀请我们去清真寺参观,只在远处看看掩饰不住的华贵气度。



圣墓教堂是耶路撒冷基督教最神圣的地方,原是城门外的一个刑场,因山形与头骨极相似而被称作墓地。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和主教米加利阿斯在这里发掘了耶稣的坟墓和十字架,在此建教堂,就被称作圣墓教堂。我们今天看到的圣墓教堂的大部分,是后来的希腊东正教修复的,圣墓教堂又有了东正教的风格。由基督教分化演变的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教、科普特东正教和叙利亚东正教都在教堂里有一细窝和小礼拜堂,形成了基督教奇观。教堂的大堂内有一块红白间杂的岩石,被称作受膏石。基督教传统认为,人们是在这块岩石上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来安葬的,这也是基督教十字之路——“苦路”的第十三站。许多虔诚的教徒匍匐其上,叩首,亲吻,抚摸,擦拭,有的还眼含热泪。大堂正面墙壁上的彩色壁画描述了耶稣复活的场景,悲切而荣耀,金色背景衬出耶稣的纯洁,红、蓝、绿彩服的人群令画面明丽,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耶稣殉难复活的悲喜氛围。圣墓上方有很多属于五个教派的银灯,在四周墙面上还有希腊、拉丁和亚美尼亚等不同版本的耶稣复活圣像。
参观耶路撒冷老城,就像进入了世界宗教历史博物馆,一草一木都浸透着各宗教信徒的不同祈愿。这也是耶路撒冷不同宗教和教派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地区纷争平息困难的重要原因。

受膏石

马克西姆斯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