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柴可夫斯基

我喜欢音乐,尽管自己五音不全,由于日常工作繁忙,也无法时常到歌剧院或音乐厅里现场欣赏音乐,可还是千方百计地、执著地保持着这一爱好。高兴的时候听,烦恼的时候听,寂寞的时候听,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时也听。听音乐是我愉悦身心的手段,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许多时候边听流行音乐边读书或者写作。而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大师们的音乐作品,则是怀着崇敬的心意,放下一切俗务,沏好一杯香茶,坐在家里用心聆听。此时自己都会被音乐带进另一个感知的世界,沉浸在大师们的音乐海洋里,当音乐戛然而止后,又会引发自己对大师们的好奇,究竟怎样的一个人才能用这些绝妙的音符,描绘出斑斓色彩的世界和人类那些美丽的情感呢!于是翻阅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和他们的人生经历,发现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灵魂时,都浸透了各自的亲身感受。
就拿柴可夫斯基来说,他生活在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后期,正是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他既拥护封建帝制,又不满沙皇的腐朽没落和专制统治,既萌发了民主主义意识,又受现实的无情打击。聆听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旋律中能听到他心灵的撞击声,感受他内心深处激烈的感情冲突和抚慰内心伤痛的努力。他鄙夷权贵却不得不接受贵族的资助,天赋极高却学了冷冰冰的法律,憧憬爱情却婚姻不幸,追求美好却一直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因此,在他的前期作品中,能感受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如他的第一、第二、第三交响曲,“西班牙交响曲”、“1812年序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等。而在他后期创作的作品中,却能感受到深刻的悲剧性。如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交响曲“曼弗雷德”和“第六交响曲——悲怆”。他的音乐来源于俄罗斯民族音乐和西欧音乐,“如歌的行板”就是典型的例证。这个用民歌配上和声而改编、创作的弦乐曲,如“二泉映月”一样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深沉、婉转、凄美的旋律,如泣如诉,声声叹息,善良、真诚、同情扑面而来。柴可夫斯基自己也说,选择的创作题材都是“我所经历过或看过的,能使我感动的内容。”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歌剧、交响曲,还是声乐、器乐曲,都倾注了他丰富而真实的情感,清新悦耳的音调委婉、悠长,宽广的音域起伏跌宕,这些是柴可夫斯基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或欢快或悲伤,或顿挫或悠扬,正是他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在创作过程中能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束缚,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如歌的行板”以沉郁忧伤的旋律开始,轻回低吟,诉说着难言的内心痛楚,在起伏的旋律中,我们听到了渴望脱离苦海的心声,热烈、急迫却又虚幻飘渺,充满了对于无助的痛心。在小提琴断断续续、泣不成声的旋律中,大提琴半音阶的拨奏,如抽泣,似心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的切分音,犹如哀声长叹,结尾呜咽般的音调,表现出面对苦难命运的无能为力,不得不在痛楚中凄凉煎熬,在愤懑中抑郁,在抑郁中愤懑。作品表现的心灵创痛,摄人魂魄,令人同情,仿佛与他一起挣扎在心灵的泥淖中。
“悲怆”是柴可夫斯基用生命写成的乐章,内心的苦楚,对生活的绝望,情绪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自己说已“把整个心灵都放进了这部交响曲”。“悲怆”所体现的哀伤悲痛、强颜欢笑的人生感受谁没有过,听它绝非一件愉快的事,然而,它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吸引着我,聆听每一个音符的跳动,仿佛也打开了自己记忆的闸门,如烟往事,飘然而至,只有经历了生活磨难,有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人,才能与它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理解他挣扎着的痛苦心情。

艺术是相通的,许多音乐家把著名的文学作品,用音乐的形式讲给人们听。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歌德的《浮士德》、《艾格蒙特》、《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等,还有但丁的《神曲》等。再如塞万提斯、拜伦、海涅、雨果、梅里美、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文学家的作品,它们成了门德尔松、柏辽兹、李斯特、威尔第、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等许多音乐家的创作对象,谱写了一曲曲的华彩乐章,成为并不亚于文学巨著的经典名曲。从文学作品中寻找音乐的创作灵感,是众多音乐大师的成功经验,将文学作品中复杂的故事情节,变成心灵可以感知的音乐,是音乐家压缩文学作品感知距离的手段。柴可夫斯基根据拜伦的同名诗剧,创作的“曼弗雷德”交响乐,根据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根据莎士比亚同名小说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根据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段——关于中世纪恋爱故事,演绎的一部感染力极强的“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等都是让人常听不厌、与原作一样不朽的名作。
柴可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是朋友,两人不仅有书信来往,还互为知音,成为世界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中也能感受到音乐的旋律。

弗兰兹·李斯特说:“只有在音乐里,由于那自然自在的、充满着温暖的力量和感情的激流…使我们发皱的额头从思想的重负下得到暂时的解脱。”听音乐可以放松身心,但是,若要聆听音乐家的心声,深刻理解他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得静下来用心倾听。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历史,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中倾听音乐。你对音乐家和他所处的历史了解得愈多,所能感受的弦外之音也就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