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的优势地位

4.龙图腾的优势地位

假如我们承认中国古代有过图腾主义的社会形式,当时图腾团族必然很多,多到不计其数。我们已说过,现在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单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起初都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后来也许因受东方一个以鸟为图腾的商民族的压迫,一部分向北迁徙的,即后来的匈奴,一部分向南迁移的,即周初南方荆楚、吴越各蛮族,现在的苗族即其一部分的后裔。留在原地的一部分,虽一度被商人征服,政治势力暂时衰落,但其文化势力不但始终屹然未动,并且做了我国四千年文化的核心。东方商民族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贡献虽大,但我们的文化究以龙图腾团族(下简称龙族)的诸夏为基础。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也许这现象我们并不自觉。但一出国门,假如你有意要强调你的生活的“中国风”,你必多用龙纹的图案来点缀你的服饰和室内陈设。那时你简直以一个旧日的帝王自居了。

现在我们仍旧回到历史。究竟哪些古代民族或民族英雄是属于龙族的呢?風姓的伏羲氏,和古代有着人首蛇身神,近代奉伏羲、女娲为傩公、傩母的苗族,不用讲了。与夏同姓的褒国,其先君二龙的故事,我们也引过,这也不成问题。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又相传为禹后(详后),则与褒同出一源,其为龙族,也不用怀疑。此外还有几个图腾的大团族,可以考见的,分述之如下。

(一)夏 夏为龙族,可用下列七事来证明。(1)传说禹自身是龙。《海内经》注引《归藏·启筮篇》“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二二,《路史后纪》注一二并引末句作“是用出禹”。禹是龙,所以《列子·黄帝篇》说夏后氏也是“蛇身人面”。应龙画地成河实即禹疏凿江河,说已详上。(2)传说多言夏后氏有龙瑞。《史记·封禅书》:“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尚书大传》描写受禅时的情形,说“于是八风循[10]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于其穴,近虞而事夏。”(这大概就是后来的鱼龙漫衍之戏。)龙是水族之长,所以龙王受禅,蛟鱼龟鳖之属都那样欣欢鼓舞。(3)夏人的器物多以龙为饰。《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郑注谓“有虞氏当言,夏后氏当言旂”,甚确。《周礼·司常》:“交龙为旂”。《明堂位》又曰“夏后氏以龙勺”,“夏后氏之龙簨虡”。要晓得原始人器物上的装潢,往往是实用的图腾标记,并无纯粹的审美意义。(4)传说夏后氏诸王多乘龙。《括地图》说禹乘二龙,引见上文。《大荒西经》注引《归藏郑母经》曰:“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海外西经》《大荒西经》都说启乘两龙,《左传》说帝赐孔甲乘龙,亦均见上文。(5)夏人的姓和禹的名,其字都与龙有关。刘师培《姒姓释》说“姒”“巳”同文,姒姓即巳姓。(《左盦集》五)实则“巳”“蛇”古同字,金文龙字多从“巳”,已详上文。“禹”字从“”,“”与“虫”同。“虫”在卜辞里又与“巳”同字,并即虺蛇等字所从出。再则“巳”向来读如“辰巳”之巳,其实现在的“辰巳”之巳字,在金甲文里是“已然”之已字。“已然”之“已”与“禹”双声。声近则义近,所以禹、已都是蛇名。(6)禹的后裔多属龙族。《史记·夏本纪》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有褒氏……”《越世家》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褒越都是龙族,已详上文。又《匈奴列传》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匈奴也是龙族,详下。(7)禹与伏羲同姓。禹妻涂山氏,《史记·夏本纪》索隐引《世本》曰:“涂山氏名女娲。”《淮南子·览冥篇》有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之语,而《墉城集仙录》述涂山氏助禹治水之事甚详。看来,《世本》的“娲”字未必是传本之误,当初或许真有此一说。上文节引过《拾遗记》里禹遇伏羲的故事,其详情如下:

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又有八神侍侧。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度,使量度天地。禹即持执此简,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据此,则禹平水土的方略乃是九河神女华胥的儿子——伏羲传授的。《封禅书》以夏为木德,有青龙之瑞(详上),木德青龙都是伏羲,所以《礼稽命征》曰:“禹建寅,宗伏羲。”(《开元占经·龙鱼虫蛇占篇》引)禹与伏羲,涂山氏与女娲的结合,或许因为两方都出于龙图腾吧?《史记》分明说褒国是禹后,而《潜夫论》又说是伏羲之后。褒国的“褒”本一作“庖”。(《春秋世族谱》,又《路史·国名纪》丁引《盟会图》一作“苞”。)《路史后纪》一《注》引《潜夫论》曰“太昊之后有庖国,姒姓”,《国名纪》甲注又引曰:“夏封伏羲之后。”《潜夫论》所谓庖国即褒国,毫无问题。但伏羲本是風姓,以“夏封伏羲之后”来解释伏羲之后以为姒姓,实在牵强得很,其实姒与風本是一姓,禹与伏羲原是一家人。姒姓即巳姓,已详上文。“風”字从“虫”,“虫”与“巳”在卜辞里是一字。原来古人说“風姓”或“巳姓”,译成今语,都是“蛇生的”(“生”“姓”古今字)。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非辨清楚不可。古代所谓姓,其功用只在说明一个人的来历,略等于后世的谱系,有必要时才提到它,并不像现在一开口喊人,就非“王先生”“李先生”不可。既然不是常在口头上用的一种称谓,便只要意义对就行,字音毫无关系。譬如我说某人是蛇生的,你说他是长虫生的,我们并不冲突,在第三者听来也决不会发生任何误会。总之,風与巳(姒)是同义字,伏羲与禹是同姓,所以庖国是姒姓,也是風姓,是禹后,也是伏羲之后了。所谓同姓实即同图腾,知道伏羲的图腾是龙,则禹的图腾是什么也就解决了。

(二)共工 相传共工也是人面蛇身,其证如下: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大荒西经》注引《归藏·启筮篇》)

共工,天神,人面蛇身。(《淮南子·坠形篇》高注)

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髴(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顽愚,名曰共工。(《神异经》)

此外又有三个旁证。(1)共工氏之子曰句龙。《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2)共工氏之臣人面蛇身。《海外北经》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人面蛇身而青。”《大荒北经》曰:“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郭璞说相繇即相柳。《广雅·释地》曰:“北方有民焉,九首蛇身,其名曰相繇。”(3)共工即雄虺。《天问》“康回冯怒,墬何[11]以东南倾”,王《注》曰:“康回,共工名也。”“康”与“庸”俱从“庚”声,古字通用,故《史记·楚世家》“熊渠……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索隐》引《世本》“康”作庸,《秦诅楚文》“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董逌释作“庸回”。《天问》之“康回”即《尧典》之“庸违”。不过《尧典》那一整段文字似乎从未被读懂过。原文如下:

帝曰:“咨畤[12]若予采。”

兜曰:“都共工方鸠僝(栫)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回),象(潒)恭(洪)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害),[13]怀山襄(囊)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僉曰:“於!鲧哉。”

《周语》下灵王太子晋说:“昔共工氏……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典》的话完全可与《周语》相印证。“僝”当读为栫,《说文》曰:“以柴木壅水也。”“方鸠栫功”即《周语》之“壅防百川”[14]。“象”是“潒”之省,“潒”即“荡”字。“恭”当从“水”作“恭”,即“洪”之别体。“滔天”即下文之“浩浩滔天”,指洪水。“潒洪滔天”即《淮南子·本经》篇所谓“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周语》之“害天下”亦指此而言。[15]“庸违”当从《左传·文十八年》《论衡·恢国篇》《潜夫论·明暗篇》《吴志·陆抗传》作“庸回”。但自《左传》以来,都将“庸回”解为“用邪”,《史记·五帝本纪》也译为“用僻”,实在是大错。(向来解释下句“象恭滔天”的各种说法,也极可笑。)实则“庸回”是“潒洪滔天”的主词,正如“共工”是“方鸠栫功”的主词,庸回与共工是一个人。《天问》《招魂》都有“雄虺九首”之语,郝懿行说就是《山海经》“九首蛇身”的相柳,很对。其实共工之臣与共工还是一样,相柳九首,共工也可以九首。“雄虺”与“庸回”声近,“雄虺九首”就是共工。共工人面蛇身,所以又称雄虺。“庸回”是“雄虺”的声假字,“康回”则“庸回”的异文。

(三)祝融 据《郑语》,祝融之后八姓,《世本》(《史记·楚世家》索隐引)及《大戴礼记·帝系姓篇》,均作六姓。据《郑语》韦昭《注》,八姓又可归并为五姓。现在对照各说,列表如下:

续表

巳姓是龙族(详上),所以巳的别封董姓中有豢龙氏。芈姓的越也是龙族(亦详上),而夔也有说是龙类的。《说文》曰:“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攵。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文选·东京赋》薛综《注》曰:“夔,木石之怪。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小篆“夔”亦从“巳”,与金文“龙”从“巳”同意,所以《尚书》夔龙通称。芈姓又有蛮芈,而荆本在荆蛮。其实古代南方诸族都称蛮,所以夔越也还是蛮。芈姓四支都是蛮,“芈”也许就是“蛮”之声转。“蛮”字从“虫”,《说文》曰“南蛮蛇种”,尤为芈姓是龙族的确证。巳、芈二姓都是龙族,而都出于祝融,则祝融可能也是龙子。“融”字从“虫”,本义当是一种蛇的名字。《东山经》曰:

独山涂末之水,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郭《注》曰“条容二音”。金文《邾公钟》“陆之孙邾公”,王国维说“陆”即“陆终”(《观堂集林》一八《邾公钟跋》),郭沫若说亦即“祝融”(《金文丛考·金文所无考》)。两说都对。其实“”“享”古同字,“”亦可释“蜳”。《庄子·外物篇》“蜳不得成”,司马彪《注》曰:“‘ 蜳’读曰‘忡融’。”读曰融,是陆即祝融的佳证。但是“”所从的“”又是古文“墉”字;所以“”又可释为“墉”,而“祝”“”声亦近,“陆”“祝融”实在都是《山海经》的“”。《郑语》史伯曰“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焞)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又曰:“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光照四海”与“出入有光”合,火正与“见则其邑大旱”合,祝融即,是没有问题的。祝融即“见则其邑大旱”,夔是祝融之后,所以也是“见则其邑大旱”。祝融是一条火龙,所以又与火山黏合而成为火山的神。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16]。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大荒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海外北经》)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坠形篇》)

烛龙即祝融,杨宽已讲过(《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编),那是对的,但说是日神,却不然。《淮南子》分明说“不见日”。“钟”“章”一声之转。(《汉书·广川惠王越传》“尊章”注曰:“今关中妇呼舅为钟,钟者章声之转。”)“尾”当读为“”,《说文》:“,火也。”《洞冥记》曰:“东方朔北游钟火山,日月不照,有青龙衔烛,照山四极。”章山即钟火山,钟山又是钟火山之省。上揭各书所描写的情形,显然都是由火山的性能傅会出来的。但说钟山之神烛龙即祝融,确乎可信。《周语》上内史过曰:“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融即祝融,崇山即钟山,韦昭说是阳城附近的崇(嵩)高山,恐怕不对。《西次三经》又说:

钟山(之神)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钟山本在北方,祝融是颛顼的孙子,颛顼是北方之神,所以祝融本当在北方。钟山之神烛龙的儿子——鼓化为鸟,大概即祝融的后裔迁到南方,征服了南方的淮夷而占其地的故事。淮夷是鸟图腾的团族,帝俊之后,所以说“化为鸟”。帝俊即帝喾。《郑语》曰:“黎为高辛氏火正。”《楚世家》曰:“重黎为帝喾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大概是同一故事的另一种传说。鼓“见则其邑大旱”与的传说相同。即祝融,鼓是祝融之子,所以传说相同。楚的始祖祝融是赤龙,汉高祖是楚人,所以也是赤龙或赤蛇之精。祝融之子是龙化为鸟,又和《春秋握诚图》所记“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史记·高袓本纪》正义引)的传说相合。

(四)黄帝 黄帝是龙的问题很简单。

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海外西经》)

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其兽黄龙。(《淮南子·天文篇》)

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史记·封禅书》)

黄帝将亡,则黄龙坠。(《开元占经·龙鱼虫蛇占篇》引《春秋握诚图》)

现在只举黄帝后十二姓中的僖巳二姓为例,来证明黄帝的别姓也是龙族。(1)《晋语》四司空季子曰:“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嬛,依是也。”旧音曰:“僖或为釐”。《潜夫论·志氏姓篇》亦作釐。《鲁语》下仲尼曰:“(防风)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史记·孔子世家》“漆”作“釐”(《说苑·辨物篇》同),(《索隐》曰“釐音僖。”王引之说“漆”为“来”之误,“来”与“釐”通(《经义述闻》二〇),甚确。据孔子说,防风氏春秋时为“大人”,《大荒北经》曰“有大人之国,釐姓”,这是王说很好的证据。王氏又据《晋语》黄帝之后有僖姓,即釐姓,来证明防风氏是黄帝之后,这说也确。《博物志》二曰:“大人国,其人……能乘云而不能走,盖龙类。”《大荒东经》注引《河图玉版》曰:“从昆仑山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初学记》一九引《河图龙鱼》作“长三丈”,《列子·汤问篇》曰:“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龙伯国即大人国,大人国是“龙类”,所以又名龙伯国。黄帝是龙,大人国是黄帝之后,所以也是龙类。(2)黄帝十二姓中也有巳姓,巳是龙(见上)。黄帝之后的巳姓与祝融之后的巳姓,从图腾的立场看来,还是一姓,因为黄帝、祝融都是龙。

(五)匈奴 匈奴的龙图腾的遗迹,可以下列各点来证明。(1)每年祭龙三次,名曰“龙祠”。《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2)举行龙祠时,首领们会议国家大事,名曰“龙会”。《南匈奴传》又曰:“单于每龙会议事,(左贤王)师子辄称病不往。”(3)祭龙的地方名曰“龙城”或“龙庭”。《史记·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龙城《汉书》作“龙庭”),《索隐》引崔浩曰:“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注曰:“龙庭,单于祭天所也。”(4)习俗有“龙忌”。《淮南子·要略篇》“操合开塞,各有龙忌”,许《注》曰:“中国以鬼神之事曰忌,北胡南越皆谓‘请龙’。”《后汉书·周举传》:“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晋染胡俗最深,故也有龙忌。《墨子·贵义篇》:“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墨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这大概也是龙忌。刘盼遂说墨翟是北狄种,这里所讲的是匈奴风俗(《燕京新闻》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5)自认为龙类。《晏子春秋·谏》下篇曰:“维翟(狄)人与龙蛇比。”《吕氏春秋·介立篇》:“晋文公反,介子推家不肎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中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称君为龙,臣为蛇,也是胡俗,即所谓“维翟人与龙蛇比”(互参上条)。(6)人面龙身。《开元占经·客星占六篇》引郗萌曰:“客星舍匈奴星,人面龙身留十余日不去,胡人内相贼,国家兵起,边人来降。”

由上观之,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团族,龙在我们历史与文化中的意义,真是太重大了。关于龙可说的话,还多得很,因为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将《山海经》里所见的人面蛇身或龙身的神(包括上文已讨论的和未讨论的),列一总表于下,以结束本文。请注意表中各神的方位分布。

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昆明(本节《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曾刊于人文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