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丝系臂

三、彩丝系臂

有一种现已失传了的端午风俗,便是彩丝系臂。

《御览》三一引《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

《岁华纪丽》二《注》引《风土记》:“以五彩缕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以相赠遗。”

《玉烛宝典》五引《荆楚岁时记》:“士女或取……彩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事文类聚前集》九引《提要录》:“北人端午,以杂丝结合欢索,缠手臂。”

宋章淳《端午帖子词》:“九子黏筩玉粽香,五丝系臂宝符光。”

《风俗通》所谓“条达等组织杂物”,就是臂钏,繁钦《定情诗》“绕臂双条达”可证。

《野客丛书》一四引《卢氏新记》(当作《杂说》):“唐文宗一日问宰臣古诗‘轻衫衬条脱’,条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安妃有金条脱,是臂饰也。”

《南部新书》:“大中间上赋诗有‘金步摇’,未能对;令温飞卿续之,飞卿即以‘玉条脱’应之。”

“玉条脱”见《真诰》第一篇。这些臂上的饰物,我们疑心是文身之遗。文身的主要部位本是手臂:

《赵策》二:“祝发文身错臂,瓯、越之民也。”

而文身是象龙文,上文已经证明,巂西文夷的风俗也是很好的旁证。

《蜀中广记》三四引《九州要记》:“巂之西有文夷人,身青而有文如龙鳞于臂胫之间。”

文身的习惯被放弃后,其遗意还保存在衣襟的文饰间,是一种方式:

柳宗元《咏壮俗》:“饮食行藏总异人,衣襟刺绣作文身。”

以玉石之属刻作龙形系在臂上,是另一种方式:

《急就篇》:“系臂琅玕虎魄龙。”

再一种方式则表现在系在肘后的印纽上:

《独断》上引卫宏(《汉旧仪》):“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

彩丝系臂,想来当初也是以象龙形的。这虽没有明证,但既是端午的风俗,而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则结丝以象龙形是很可能的。龙形遗失后,便用五种颜色来象征五色龙。有时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织物编成的。

《初学记》四引裴玄《新语》:“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

《御览》三一引《风俗通义》:“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余问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织麦,麦茎也)悬于门,以示农功成。传声以“襞方”为“辟兵”耳。’”

服虔以“辟兵”为“辟方”的声误,说法很巧,但其“爱梵美”的嫌疑,一望可知。其实所谓“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五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