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端午与五行

二、端午与五行

五行的起源想来很复杂,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断言的,是它最初必有某种实用的意义,而不仅是分析自然势力而加以排列的一种近乎思想游戏的勾当。我们的建议是,五行中最基本的观念是五方,而五方是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形态的符号,兼宗教信仰的象征。依据图腾制度的通例,一个团族(clan)之下往往又分为几个支族(phratries)。我们疑心古代奉龙为图腾的团族之下有四个支族,每支族又各为一龙,共有五龙。

《水经·河水注》:“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南……东入五龙山……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阴周县故城南桥山……山上有黄帝冢故也。”《淄水注》:“广固城……四周绝涧,阻水深隍……水侧山际,有五龙口。”

《水经·河水注》引《遁甲开山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

《说文》:“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

《魏文帝杂占》:“黄帝祥图,五龙舞沙。”

《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经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疑即此祠。所未详。”

《汉书·地理志》:“(肤施)县有五龙山。”

《鬼谷子·阴符篇》:“盛德法五龙。”陶弘景《注》曰:“五龙,五行之龙也。”

郭璞《游仙诗》:“奇龄迈五龙。”

五龙用五个色彩区分,所以龙是五色的名目。由图腾崇拜演化为祖宗崇拜。于是五色龙也就是五色帝。宗教信仰到了祖宗崇拜的阶段,社会组织也由图腾变为国家,所以五帝是天神,又是人王。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五龙,昆弟四人,长曰角龙,木仙也;次曰征龙,火仙也;次曰商龙,金仙也;次曰羽龙,水仙也;父曰宫龙,土仙也。父与诸子同得仙,治在五方,为五行神。”

《类聚》九八引《瑞应图》:“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

五龙分治五方,在国家形态出现以后,便是一个共主统治着四方的诸侯,黄帝立四面的传说,便是由此而起的。

《御览》七九引《尸子》:“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立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之谓四面也。’”

《吕氏春秋·本味篇》:“故黄帝立四面。”

魏文帝《以陈群为镇军司马懿为抚军诏》:“昔者轩辕建四面之号。”

有时共主失去统治能力,诸侯起了觊觎之心:

蒋子《万机论》:“黄帝之初……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交共谋之。”

共主与诸侯之间不免要来一场战争,如果共主胜了,

《孙子·行军篇》:“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用图腾主义的术语说,便是中央的黄龙杀死四方四色的龙了。

《墨子·贵义篇》:“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五方的龙,用彩色来区分,便是五色,已如上说。大概是五色离开龙,而成为单纯的五种色素之后,太嫌空洞,于是又借五种色彩相近的物质,即所谓五行的木、火、金、水、土(次第依《左传》)来象征青、赤、白、黑、黄,并依这五色的方位,又将五行分配给五方。五方的中央,性质本与其余四方不同,它是以共主的资格来统摄联系并调和四方的。五行是由五方展转生出的,所以配中央的土,其性质与其余四行也不同。

《郑语》:“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并且自然势力与五这个数字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五行之所以为五,想必脱胎于其他天成的五数,目下想到的,五方是一个可能的来源。至于“行”字的涵义,我以为就在字形里。古“行”字写作,象衢道四出之形,行本只有四而称五行,正如方本只有四而称五方一样。这解释如果不错,就字面说,五行简直就是五方,因之上引《鬼谷子》陶弘景《注》“五龙,五行之龙也”,便等于说“五方之龙”;《遁甲开山图》荣氏解“五龙……为五行神”,也等于说“五方神”。

我们谈了半天五行的起源,目的无非是要说明五龙观念起源之古,换言之,龙与五是分不开的,因为从图腾观点说,龙的数一开始就是五,而依我们的意见,龙正是图腾社会的产物,所以我们也只能从图腾的观点来谈它。一方面龙的数既是五,所以在图腾社会的背景之下,“五”便成为一个神圣个数,而发展成支配后来数千年文化的五行思想,一方面作为四龙之长的中央共主是第五条龙,所以“第五”便成为一个神圣的号数,至今还流行着的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便是那观念的一个见证。

最后我们应该补充一点,“端午”最初作“端五”:

张表臣《珊瑚诗话》二:“端五之号,同于重九;角黍之事,肇于《风俗》。屈原怀沙忠死,后人每年以五色丝络粔敉而吊之,此其始也。后世以‘五’字为‘午’,则误矣。”(百川本)

《野客丛书》一一:“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

而“端”训“初”。

《类聚》四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注》:“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唐以前似乎任何一月的初五皆可称端午,不必五月。

《容斋随笔》一:“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野客丛书》一四:“仆观《续世说》,齐暎为江西观察使,因德宗诞日端午为银瓶高八尺以献,是亦有端午之说。”

这更可见第五这号数的势力之大。至于后世改五为午,或系取其在一日之中的意思。巳午居十二支之中,犹之戊己居十干之中。中央之数五,午是中央之时,所以其价值也等于五,何况五、午声音又完全相同呢!上文讲过五与龙有不解之缘,节日中五的意义愈深厚,愈见其与龙的关系之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