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徊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流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案庚辰、童律二名又见唐人李公佐伪撰《古岳渎经》第八卷,《岳渎经》亦说禹治水之故事。《路史余论》九云:“虞余庚辰,案《楚辞》,乃益稷之字”,今《楚辞》无此语)。助禹酆石疏波,决塞导阨,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禹尝诣之崇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言:……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关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玉英之台。隐见变化,盖其常也,亦由凝气成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且气之弥纶天地,经营动植,大包造化,细入毫发,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后往诣焉。勿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抱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召禹使坐而言曰:“……”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禹]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赐玄圭,以为紫庭真人。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宋玉作《神女赋》(女原误仙)以寄情,荒淫秽芜。高真上仙,岂可诬而降之也?有祠在山下,世谓之大仙。隔岸有神女之石,即所化也。复有石天尊神女坛,侧有竹垂之若彗。有槁叶飞物著坛上者,竹则因风扫之,终滢洁不为所污。楚人世祀焉。
这里高唐神女简直就是涂山氏。这给上文第七段的推测完全证实了。此外有几个细节似乎得说明一下。(一)所谓“东海游还”,盖指会稽。禹娶妻及会诸侯的涂山,旧传也有说是在会稽的。从东海来的云华夫人本是禹自己的发妻,到了巫山,却成陌生人,神话演变中之矛盾性,往往如此,并不足怪。(二)童律说云华夫人“凝气成真”,又说他是“西华少阴之气”。(西华似乎是与太华玉女相混了,张衡《思玄赋》云:“载太华之玉女兮。”)云华夫人是气所变,则朝云即朝(气)又得到一个证据了。(三)我在附注三〇中转引《汉书》注引《淮南子》称涂山氏化石,而这里说云华夫人化石,这也是很要紧的一点。(四)《隋书·礼仪志》称梁太庙有石,“文如竹叶”,据陆澄说是孝武时郊禖之石。这里说“石天尊神女坛侧有竹垂之若彗”,与《隋志》所载颇有相似之处,大概石天尊之石亦即郊禖之石。果然如此,则我说高唐神女即楚之高禖,更愈加可以成立了。(五)我又说涂山氏即女娲,全部的论证因篇幅的关系,不能拿出,现在还是不能,不过就云华夫人的故事中可以先提出一点来谈谈。《淮南子·览冥篇》有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话,可知古来相传女娲是助禹治水的。云华夫人助禹治水的方法虽神怪化了,但治水这主干的事实并没变。云华夫人即涂山氏,则女娲亦即涂山氏了。
《集仙录》虽把高唐神女与涂山氏合为一人,但我仍然不主张她们本是一人。我仍然相信她们以及旁的中国古代民族的先妣,都是从某一位总先妣分化出来的,这位总先妣,我从前想许就是西王母。《集仙录》上说云华夫人是王母第二十三女,当然是后世道家捏造的谱系,但说不定这个谎给他们撒得几分对了。最后有一件事,也是前次想到而未敢说出的,现在得了《集仙录》这点新材料,我才感觉把握较多点。我想涂社古音近,涂或即社的音变,而涂山实即社山。高唐即郊社,上文已经说过。现在我们又可以说涂唐社都是一声之转了。
《清华学报》第10卷第4期,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