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与匏瓠的语音关系

2.伏羲女娲与匏瓠的语音关系

以上所论都是纯理论的假设,最后判断当然有待于更多更精密的民俗调查材料。这样的材料,可惜我们目前几乎一点也没有。然而说除了民俗调查材料,目前我们在这题目上,便没有一句话可说,那又不然。

综观以上各例,使我们想到伏羲、女娲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或仿民间故事的术语说,一对葫芦精。于是我注意到伏羲女娲二名字的意义。我试探的结果,“伏羲”“女娲”果然就是葫芦。

伏字《易·系辞传》下作包,包匏音近古通,《易·姤》九五“以包瓜”,《释文》引《子夏传》及《正义》包并作匏。《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包亦当读为匏,可证。匏瓠《说文》互训,古书亦或通用,今语谓之葫芦。羲一作戏,《广雅·释器》:“瓠,蠡,,瓢也。”《一切经音义》十八引作,音羲。王念孙云,同,即字,(《庄子·人间世篇》《大宗师篇》《田子方篇》《管子·轻重戊篇》《荀子·成相篇》《赵策》四)。或作(《月令释文》),其本字当即。《集韵》虚宜切,音犧,训“瓠,瓢也”。译为今语则为葫芦瓢。又有桸三字,当即之别体。

《方言》二:“,陈楚宋魏之间或谓之箪,或谓之,或谓之瓢。”郭《注》曰:“瓠,勺也,今江东通呼为音羲。”

《玉篇·木部》:“,杓也。”《一切经音义》十八:“南曰瓢,蜀人言蠡。”

《集韵·五支》:“,蠡()也,或作。”

陆羽《茶经》引《神异记》:“晋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邱子,祁子他日瓯之余,乞相遗也。”(案《茶经》曰:“,木杓也。”又曰:“瓢一曰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

《说文·木部》:“桸,杓也。”(案《类篇》桸通作。)

伏羲字亦有“羲”“戲”“希”三形。羲戲习见,希则见《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女娲一作女希,见《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及《史记·补三皇本纪》。)我以为包与戲都是较古的写法。包戲若读为匏觑(桸),即今所谓葫芦瓢。但戲古读如乎,与匏音同。若读包戲为匏瓠,其义即为葫芦。既剖的葫芦谓之瓢,未剖的谓之葫芦,古人于二者恐不甚分,看瓠(葫芦)(瓢)上古音全同便知。女娲之娲,《大荒西经》注、《汉书·古今人表》注、《列子·黄帝篇》释文、《广韵》、《集韵》皆音瓜。《路史后纪》二注引《唐文集》称女娲为“娲”,以音求之,实即匏瓜。包戲与娲,匏瓠与匏瓜皆一语之转。(包戲转为伏希,女娲转为女希,亦可见戲娲二音有可转之道。)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称其阴性的曰“女娲”,犹言“女匏”“女伏羲”也。

苗族传说以南瓜为伏羲女娲的第二代。汉族以葫芦(瓜)为伏羲女娲本身,这类亲与子易位,是神话传说中常见的现象,并不足妨碍苗族的伏羲与伏羲妹即汉族的伏羲、女娲。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以相比拟。《开元占经》六五《石氏中官占》篇引《黄帝占》曰:“匏瓜星主后宫。”又曰:“瓠瓜星明,则……后宫多子孙,星不明,后失势。”同上引《星官制》曰:“匏瓜,天瓜也。性内文明而有子,美尽在内。”《大雅·緜篇》以“緜緜瓜瓞”为“民之初生……”的起兴,用意与此正同。

根据上面的结论,有些零星问题,可以附带地得到解决。

(一)女娲作笙 古代的笙是葫芦做的。《白虎通·礼乐篇》“瓠曰笙。”苗人亦以葫芦为笙,见刘恂《岭表录异》,朱辅《溪蛮丛笑》。女娲本是葫芦的化身,故相传女娲作笙。《礼记·明堂位》“女娲之笙簧”,《注》引《世本》曰“女娲作笙簧”。

(二)伏羲以木德王 葫芦是草木之类,伏羲是葫芦的化身,故曰伏羲木德。曹植《庖犧画赞》“木德风姓”,宋均《春秋内事》“伏羲氏以木德王。”《御览》七八引《帝王世纪》:“太昊庖犧氏……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据上文伏羲与槃瓠诚属二系,然细加分析,两者仍出同源。“槃瓠”名字中有瓠字,而《魏略》等述茧未化生时复有“妇人盛瓠中,覆之以槃”之语,可见瓠亦为此故事母题之一部分。实则槃即剖匏为之,“槃瓠”犹匏瓠,仍是一语。是“槃瓠”与“包羲”字异而声义同。在初本系一人为二民族共同之祖,同祖故同姓。旧说伏羲、女娲风姓,而《图书集成·畲民调查记》及《狗皇歌》皆有姓槃之说。风从凡声,古作,槃从般,古作,亦从声,然则风槃亦一姓也。

卜辞或省鸟形,直作。古器物先有匏,而刳木,编织,陶埴,铸冶次之。横置之作象剖匏之形,下有为基址。然则风姓、槃姓,其初皆即匏生耳。

表一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二

表三

注释:

[1]原脱此雷字,今依文义补。

[2]《史记》作“蛟”,误。说详下注。

[3]下文说高祖“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高祖自己是龙,他母亲也当是龙,《正义》引《陈留风俗传》曰:“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幽魂,于是丹蛇在水,自洒跃入梓宫。”可证刘媪也原是龙。这里刘媪一龙,神一龙,正是二龙。

[4]《庄子·天运篇》作“虫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风化”。虫即螣之声转。螣从朕声,侵部,虫冬部,二部古音最近,故章炳麟合为一部。《韩非子·十过篇》“螣蛇伏地”,《事类赋》注十一引塍亦作虫。

[5]原缺“外”字,依《博物志》二补。

[6]今本“黑身手足乘两龙”作“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此从郭《注》引一本改。

[7]参看附图。

[8]王充、郑玄、许慎都以巳为蛇,不误。不但古字象蛇形,上古声母巳(*dz—)蛇(*dé—)亦相近。

[9]“劗”原误作“被”,从王引之校改。

[10]“循”原误作“修”。

[11]“何”下原衍“故”字,从《御览》三六,《事类赋》注四引删。

[12]“咨畤”二字原倒,从段玉裁乙正。

[13]“怀”上原衍“荡荡”二字,从臧琳删。

[14]《广雅·释器》:“瀀,涔,栫也。”《天问》问鲧事曰“佥曰可(原误何)憂,何不课而行之”,憂即瀀字。共工壅水曰栫,鲧壅水曰瀀,栫瀀字异而义同,可以互证。

[15]徐文靖已疑“滔天”即下文之“浩浩滔天”,但仍未解“象恭”二字。

[16]“身长千里”原误作注文四字,从《类聚》七九《楚辞补注》一〇引补。

[17]《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此“蛇身人面”四字形容贰负,非形容窫窳。《北山经》说窫窳“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海内南经》说它“龙首”,《尔雅·释兽》作猰貐,说是“似虎爪”,可见窫寙不是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