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 舟

五、龙 舟

寻常舟船刻为龙形,本是吴、越一带的习俗。

应玚《灵河赋》:“龙艘白鲤,越舲蜀艇。”

《意林》引杨泉《物理论》:“龙舟整檝,王良不能执也;骥齐行,越人不能御也。”

马缟《中华古今注》上:“孙权,吴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言如龙之飞于天。”

和他们的文身一样,龙舟的目的,大概也是避蛟龙之害。

这可以从船上图蛟和挂龙子幡得到暗示。

萧子显《南征曲》:“棹歌来扬女,操舟惊越人;图蛟怯水伯,照鹢竦江神。”

图蛟的目的在“怯水伯”,意义是明显的。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襄阳乐》:“上水郎担篙,下水摇双橹;四角龙子幡,环环江当柱。”

《南史·臧质传》:“质封始兴郡公,之镇,亦平乘,并施龙子幡。”

越人文身以象龙子,船上挂龙子幡也无非是龙子的信号。为的是让蛟龙容易辨别,不致误加伤害。把整个的船刻成龙形,目的大概也是这样。

龙舟只是文身的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所以它是与文身的习惯同时存在的。图腾文化消逝以后,文身变相为衣服的衣饰,龙舟也只剩下“图蛟”和龙子幡一类的痕迹。但遇到宗教仪式时,古旧形态中的许多花样往往会全般出现,于是我们便看到穿着模拟文身的彩衣的水手们划着龙舟——一幅典型图腾社会的“浮世绘”。

唐无名氏《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事文类聚前集》九引□□□:“唐杜亚节度淮南,方春,民为竞渡戏。亚欲轻驶,乃髹船底,篙人衣油彩衣,没水不濡。”

《齐东野语》一三:“甄云卿……竞渡日,着彩衣,立龙首,自歌所作‘思远楼前’之词,旁若无人。”

无名氏径称彩衣为“文身”,尤其是我们的佳证。

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上揭《岁时记》说越地相传起于越王勾践,可见这风俗来源之古,虽则这说法本身仍然不可靠。至于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在六朝:

《御览》三一引《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

早在隋代的杜台卿已经怀疑过这说法,他在《玉烛宝典》里讲道:“或因开怀娱目,乘水临风,为一时之赏,非必拯溺。”杜氏的解释虽不对,他怀疑拯溺之说,却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