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创新效率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是学者与企业经营者长期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规模的企业拥有的资源优势不同,与外界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创新效率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因此引起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效率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学术界对于企业规模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的创新效率尚缺乏研究。
基于我国中关村示范区样本企业的数据,本书探讨了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差异,以及哪些因素会造成这种差异。由于大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外部知识学习与资源交换同小型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本书试图分析现有的组织惯性理论、资源基础理论难以完全解释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并购的交互作用机制问题,现有企业联盟研究较少细化的联盟级别与联盟类型问题,和现有的产业集群研究较少涉及的园区特征等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探讨不同规模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于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本书遵循“理论梳理—实证检验—实验检验”的思路阐述企业规模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的创新效率,依据以上思路,本书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梳理篇,包括第1~3章。第1章是本书的绪论部分,重点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2章是相关研究综述,主要梳理企业效率、组织惯性、资源基础观、企业技术并购、企业联盟、产业集群等领域的相关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现有研究存在的空缺进行梳理。第3章是本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部分,主要通过理论研究提出“技术并购—联盟—园区”的研究模型以及这三个层面所对应的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为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篇,包括第4~8章。第4章对于本书的实证研究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实证检验部分的数据来源与收集过程,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样本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等基本信息进行初步的介绍,最后结合第3章提出的研究假设,提出所选取的实证研究模型。第5章主要探讨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本章通过统计检验了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企业知识商业化效率和企业综合效率之间的关系。第6章主要探讨企业技术并购行为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本章通过统计检验了企业技术并购对于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第7章主要探讨企业联盟级别、联盟类型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本章通过统计检验了企业所加入的联盟级别(国家级联盟和区域级联盟)或联盟类型(是否加入产学研联盟)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于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第8章主要探讨企业所处科技园区特征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本章通过统计检验了企业所处园区成熟度和企业所处园区的行业聚集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于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三部分为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检验与总结展望篇,包括第9章和第10章。第9章将人工智能方法与企业的数据相结合,运用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和XGBoost模型,对于上述几章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检验,并比较了多种模型在预测企业效率方面的优劣。第10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展望,给出了本书取得的结论,并给出了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和相关管理启示,最后指出了本书存在的局限性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书构建了全面反映企业与外部环境知识和资源交互过程的独特数据库,并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及实验方法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负相关,与企业知识商业化效率正相关,与企业综合效率呈倒U形关系。在技术并购方面,开展技术并购活动有利于大型企业提升知识生产效率,有利于小型企业提升知识商业化效率。在企业联盟方面,加入国家级的联盟有利于大型企业提升其知识生产效率,加入国家级联盟有利于小型企业提升其知识商业化效率;加入区域级别的联盟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加入产学研联盟对大型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企业的知识商业化效率没有明显影响。在园区特征方面,成熟度较高的园区比较有利于大型企业提升知识生产效率和商业化效率,成熟度较低的园区比较有利于小型企业提升知识生产效率和商业化效率;行业聚集度较高的园区有利于小型企业提升其知识生产效率和商业化效率,行业聚集度较低的园区有利于大型企业提升其知识生产效率和商业化效率。
本书通过对企业知识生产过程和知识商业化过程分别展开讨论,分析了企业规模的作用机制和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对组织惯性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联盟研究、产业集群研究都做出了理论贡献,并对企业开展技术并购活动、选择正确的联盟伙伴、选择合适的园区以实现其知识生产和知识商业化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指导。
本书的顺利出版,要感谢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的支持,感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李纪珍老师的宝贵意见。书中不足与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斧正。
李雅文
2019年春于北京邮电大学经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