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企业所在园区成熟度对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3.5.1 企业所在园区成熟度对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高新技术园区通常是指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为战略目标,为一群知识密集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打造相互临近的地理空间,以便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Lamperti et al.,2017)。企业通常与其所处的高新技术园区具有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特点。高新技术园区培育、扶植了其内部的大量企业,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平台、辅助设施与公共服务机构,为其创造知识流通、资源交互的空间;而企业的成长也会带动园区的发展,使其实现内部企业的集聚和外部规模的扩张,成为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集群。每一个园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其特征的形成受到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园区自身的管理制度、创新激励手段、投资融资环境等(包彦明,2006)。

本书认为,对于园区特征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应为园区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国内外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包括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组织生命周期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等。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Raymo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最早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市场寿命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包彦明(2006)在关于高新技术园区生命周期的研究中,将园区的发展寿命也划分为准备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四个阶段。

本书认为,高新技术园区在建立初期,会在园区内部组建许多的配套设施、中介服务机构等,并且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大量的新企业、衍生企业、科研机构和金融投资机构进入园区,这一阶段可以被定义为园区的“形成期”;在园区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园区管理委员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针对园区特点颁布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政策,企业和周边服务机构达到一定的规模,聚集效应逐渐显现,这一阶段可以被定义为园区的“成长期”;园区成立较长时间后,企业和服务机构高度聚集,企业在园区中竞争压力和生存成本增大,园区内部系统发生“裂变”现象,逐渐有新的园区从老园区中分离出来,这一阶段可以被定义为园区的“成熟期”;最终,随着园区年龄的增长和园区内部管理体制的僵化,园区文化风气日益传统封闭,企业失去发展活力,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这一阶段可以被定义为园区的“衰落期”。

园区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环境,企业在园区中作为独立的个体,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外部环境互动,不断地学习、成长和演化(Hobbs et al.,2017)。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也具有不同的劣势和局限性,因而在与园区中其他企业、科研或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时,战略导向不同,合作方式各具特色,合作创新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综上所述,本书认为,企业所处园区生命周期对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提出研究假设7。

假设7: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受到企业所在园区成熟度的调节。

首先,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处于成熟度较高的园区更有利于其提升知识生产效率。在成立时间比较久的园区,其内部企业数量增大直至趋向饱和,集群规模和企业空间密度都达到最大化。在这种环境中,企业之间相互抢夺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Uzzi,1997)。由于大型企业综合实力较强,很有可能利用其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获取到更为稀缺和有价值的资源,进而增大自身的竞争优势。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小型企业在成熟园区中不仅很难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连基本的生存都可能面临很大的威胁。此外,由于组织惯性等因素的限制,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更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频繁的知识交互,以便及时跟进新技术进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Argyres et al.,2015)。在成熟园区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内高度集聚,有利于大型企业近距离观察对手的情况,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知识外溢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同时,大型企业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和技术,提升其知识生产效率(解柠羽,2011)。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在成熟园区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被不同行业中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及时模仿的概率和风险会大大提升。小型企业不得不与掌握大量优质资源的其他大型企业在同质性商品市场上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小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将会大幅下降,对于创新的投入会减少,知识生产效率随之降低。

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处于成熟度较低的园区更有利于其提升知识生产效率。在成立时间较短的园区中,其内部企业数量较少,服务机构和配套设施尚不健全,大部分企业之间尚未建立成熟、稳定的合作关系。尽管在这样的园区里,企业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尚未形成,却为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Zakharova et al.,2015)。首先,新园区中的资源相对宽裕充足,小型企业能够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从而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新产品研发等相关活动中。在初建或成长期的园区当中,集群内企业信息网络、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的模式尚未明确,小型企业比较容易在合作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中获取自身所需的要素和资源(朱建民等,2015)。而且,新园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尚未被僵化的园区管理体制所限制,通常会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非常有利于小型企业的成长。此外,由于集群内同行企业地理位置不够高度集中,彼此之间进行技术模仿、生产雷同产品的概率不高,同质企业竞争不够激烈,因而小型企业能够产生更大的动机去研发新产品,相信自己会从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必过于担心技术外溢的风险(Bathelt et al.,2004)。因此,比起成熟的园区,新园区能更好地激励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提升其知识生产过程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书在假设7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企业所在园区成熟度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提出研究假设7a。

假设7a:当企业所在园区成熟度较高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更弱。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处于成熟度较低的园区更利于其知识商业化效率的提升。如果大型企业处在较为成熟园区中,其更倾向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展开价格战,在激烈的产品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然而,由于集群内的资源(知识、信息、技能等)等日益集中,更多投入到主导产品的生产之中,从而使大型企业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Arora et al.,1990)。长远看来,这些大型企业进行新产品商业化的效率降低,逐步走向衰退。但是,如果大型企业处在新园区当中,可以感受到园区内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进而提升其市场占有率。同时,很多新园区中大型企业的数量较少,在产品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从而有充裕的资源和精力来改进落后的生产流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商业化效率。

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处在成熟度较高的园区更利于其知识商业化效率的提升。首先,大部分小型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自身的新产品推广经验不足。在成熟的园区中,与新产品销售相关的辅助行业或实体资源都非常丰富(Rantisi,2002)。专业化培训的机构、供货商、产品制造商、销售渠道和客户等,有助于小型企业从中学习与产品商业化有关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徐金发等,2006)。其次,大部分小型企业自身的市场资源不足,在知识商业化过程中受到的限制较多,能够承担的风险也有限。成熟园区通常拥有较为完善的资金融通机制,能够帮助小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小型企业可以申请种类丰富的创业基金,用于开拓外部市场和分散自身风险。最后,在成熟园区内,有着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体制,可以进一步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小型企业的权益(Chatterji et al.,2014)。

综上所述,本书在假设7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企业所在园区生命周期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知识商业化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提出研究假设7b。

假设7b:当企业所在园区成熟度较高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商业化效率之间的正向关系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