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因变量
本章采用的DEA方法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之前研究中通常用专利、新产品销售额等绝对指标进行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方式不同,DEA方法能够对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进行精确衡量,还能够将企业效率与样本数据中其他企业的相对效率高低进行比较,从而对企业创新过程的效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可以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生产过程和知识商业化过程(Furman et al.,2002;Moon et al.,2005)。对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与知识商业化效率,本书在进行DEA模型的输入、输出指标选择时,借鉴国内外文献在企业创新绩效衡量中所使用的指标(Guan et al.,2012),对于知识生产过程、知识商业化过程两阶段选取的指标如下。
1.第一阶段(知识生产过程)
输入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X1——研发经费: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一年中用于进行新产品研发的经费数额,它衡量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之所以选择研发经费作为第一阶段的投入指标,是因为在知识生产阶段,需要企业内部大量资金的支持。
X2——研发人员数量: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一年中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它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进行的人力资源投入。已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资金之外,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来协助完成产品创新的过程(Furman et al.,2002)。
输出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Y1——专利申请数: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申请的专利数量,代表了企业在这两年间技术创新的能力。
Y2——发明专利授权数: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代表了企业在这两年间技术创新的绩效。
2.第二阶段(知识商业化过程)
输入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1)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投入。
Y1——专利申请数: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申请的专利数量,代表了企业对于新产品商业化过程的技术投入。由于企业要将开发成熟的技术用于新产品的生产与推广,因而可以将已经进行专利申请的研发成果作为知识商业化阶段的投入。
Y2——发明专利授权数: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代表了企业对于新产品商业化过程的技术投入。由于企业要将获得专利的技术用于新产品的生产与推广,因而可以将已经获得授权的研发成果作为知识商业化阶段的投入。
(2)企业产品商业化投入。
X3——知识商业化资金投入: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用于新产品生产、销售等商业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通过企业当年总收入减去利润,减去经营开支(如人员薪资、新增固定资产、负债偿还、税费等),再减去新产品研发投入计算得出。
X4——知识商业化人员投入: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从事新产品生产、市场推广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它反映了企业在新产品商业化相关方面所进行的人力资源投入。通过总员工数减去技术类人员数量,再减去其他非商业化相关岗位人员数量计算得出。
输出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Z1——新产品销售额:指企业在测量周期中第四年的新产品销售额,它体现了企业从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活动中取得的经济效益。
Z2——销售收入:指企业在测量周期中第四年的总体销售收入,这是从财务角度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对于提升企业总效益的作用。
3.整体过程(企业综合效率)
输入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X1——研发经费: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一年中用于进行新产品研发的经费数额,它衡量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
X2——研发人员数量: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一年中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它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进行的人力资源投入。
X3——知识商业化资金投入: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用于新产品生产、销售等商业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通过企业当年总收入减去利润,减去经营开支(如人员薪资、新增固定资产、负债偿还、税费等),再减去新产品研发投入计算得出。
X4——知识商业化人员投入:是指企业在测量周期的第三年中从事新产品生产、市场推广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它反映了企业在新产品商业化相关方面所进行的人力资源投入。通过总员工数减去技术类人员数量,再减去其他非商业化相关岗位人员数量计算得出。
输出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Z1——新产品销售额:指企业在测量周期中第四年的新产品销售额,它体现了企业从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活动中取得的经济效益。
Z2——销售收入:指企业在测量周期中第四年的总体销售收入,这是从财务角度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对于提升企业总效益的作用。
图5.1所示为企业知识生产与知识商业化流程。
图5.1 企业知识生产与知识商业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