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企业效率的相关理论
一切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无不是以“效率”为前提的。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讲义》和《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标准,即“帕累托最优”,其实与经济学中的“最有效率”具有同等的意义,也是学术界对于企业效率最早的定义之一。1948年,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创始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指出,效率意味着对于生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而不存在闲置的资源。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率的企业能够合理地控制其生产过程,以达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数量关系,从而使其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用。大部分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活动主要目的都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收益。
对于企业效率的定量测算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Debreu(1951)、Farrel(1957)和Koopmans(1951)等人最先在计算企业效率时将其视为企业最优投入与实际投入之比,或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之比(Debreu,1951;Farrell,1957;Koopmans,1951)。这种测算方式强调了企业投入与产出比例之间的关系,也是经济学中对企业效率进行估计的最早尝试。目前对企业创新效率边界的计算有三种较为常用的方式。第一种为算术比例法,只用于估算单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效率。第二种为参数法,通常用于计算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多个投入指标、单一产出指标的相对效率。第三种为非参数方法,可以用来估算多个投入指标和多个产出指标的相对效率(Herrera et al.,2005)。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和产业创新效率的研究两方面。区域创新效率是某区域内整体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研究中通常先测算出某些地区的创新效率,再对这些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序。Michael Porter在1990年提出“钻石模型”(the diamond framework)之后,明确了彼此相连的企业、供应商、客户、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集群对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作用(Porter,1990)。Porter等人(2001)的研究指出,集群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可能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在区域创新投入测算方面,Roessner等人(1996)在他的研究中选取了与创新投入相关的7个指标,对28个不同国家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这些结果对技术发展理论和发展政策的影响(Roessner et al.,1996)。在区域创新产出方面,Porter等人(2001)在研究中指出,专利数据、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都可以作为产出的衡量指标(Porter et al.,2001)。近年来,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展开研究,通过对不同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差异的分析,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并为缓解这种现象提供政策建议(颜莉,2012;李婧等,2014)。
许多学者的研究也将创新效率的计算拓展到了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分析中(Abernathy et al.,1978;洪嵩,2015)。根据Nathan等人(1982)提出的方法,可以使用“投入—产出”算法来分析髙新技术和产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Cruz-Cázares等人(2013)的研究使用西班牙制造业公司1992—2005年期间的样本进行两阶段实证分析。他们对技术创新过程相关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测量,发现创新效率是衡量制造行业创新成果的最重要指标。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产业创新效率展开研究,他们以企业研发活动中的人力、物力作为投入指标,以专利和新产品销售额等作为产出指标,对某些行业进行整体性分析。如王博(2014)以28个高技术行业15年的数据为计算对象,对现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现状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