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本章小结

7.2 本章小结

本章对企业规模对企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企业规模对不同种类的企业效率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几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企业规模的增大对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均有负向的影响,对企业的知识商业化效率有正向的影响。其次,对于企业所加入的国家级联盟、区域级联盟以及产学研联盟这三个调节变量的分析结果表明:

(1)企业规模与国家级联盟的乘积项在知识生产效率模型中有正的系数且显著,说明企业所加入的国家级联盟会弱化企业规模与知识生产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假设5a得到了验证;企业规模与国家级联盟的乘积项在知识商业化模型中有负的系数且显著,说明企业所加入的国家级联盟会弱化企业规模与知识商业化效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假设5b得到了验证。已有研究表明,联盟成员之间如果具有较低的知识背景近似性、较小的目标市场重合性,比较有利于联盟中合作创新活动的开展(Bouncken et al.,2016)。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本书认为,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大型企业来说,当其加入更多国家级别的企业联盟时,可以从联盟伙伴中获得更多异质性知识和技术,因而有利于其知识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市场资源较为有限的小型企业来说,当其加入较多的国家级联盟时,可以拓宽其市场范围,并避免与同一区域内市场中的同质化产品竞争,因而有利于其知识商业化效率的提升。

(2)企业规模与区域级联盟的乘积项在知识生产效率模型中有正的系数但不显著。也就是说,当企业加入区域级别的企业联盟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假设5c没有得到支持。企业规模与区域级联盟的乘积项在知识商业化效率模型中有负的系数但不显著,说明企业所加入的区域级联盟对于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商业化效率之间的正向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企业加入较多的区域级联盟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商业化效率之间的正向关系不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假设5d没有得到支持。本书分析认为,区域联盟之所以对于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是由于区域联盟自身的特性造成的。许多关于企业联盟的研究表明,如果企业过于频繁地与固定的联盟伙伴开展合作创新,可能会使企业被局限于某些既定的技术路线,不利于异质性资源的分享和新知识的创造(Zheng et al.,2015;Goerzen,2010;Laursen et al.,2006;Uzzi et al.,2003),这与本书关于区域联盟作用的结论一致。区域联盟的合作伙伴都处于同一地理范围内,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背景较为近似,难以通过合作促进多样化的技术创新;从知识商业化的角度来看,联盟成员之间对于市场资源的竞争很激烈,难以通过合作实现双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规模与产学研联盟数的乘积项在知识生产效率模型中有正的系数且显著,说明如果企业加入产学研联盟并与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会弱化企业规模与知识生产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假设6a得到了支持。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分析了产学研联盟对于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影响作用,发现对于研发能力普遍较低的大型企业来说,加入有较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盟,有利于其提升知识生产效率(Bstieler et al.,2015)。企业规模与产学研联盟的乘积项在模型中有负的系数但是不显著,说明加入产学研联盟对于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商业化效率之间的正向关系没有显著影响,假设6b没有得到支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George et al.,2002)。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本书认为,由于企业加入产学研联盟的主要战略目标是获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而非获取市场资源或拓展产品市场,因而产学研联盟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本章实证研究部分对相关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详见表7.10。

表7.10 企业联盟对企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