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实证研究模型的选取
根据本书总结提炼出的理论模型,拟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的主要包含企业、联盟、园区三个层面,共涉及四个不同方面的研究假设,因此也需要分别选择合适的实证分析方法与模型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探究。
第一,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本书分别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知识商业化效率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分析企业规模与企业综合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第二,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并购对企业效率的作用,本书主要涉及企业开展技术并购行为对其知识生产效率和知识商业化效率的影响。因此,首先建立企业层面的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规模对于不同种类的企业效率的作用,并且在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企业技术并购这个调节变量,将其对于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企业技术并购对于提升科技园区中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三,关于企业所加入的联盟类型对企业效率的作用,本书分两部分进行检验。本书根据对科技园区中企业加入联盟的特征,从不同级别的联盟(国家级联盟、区域级联盟)、不同类型的联盟(是否是由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企业构成的产学研联盟)这两个维度,分析了联盟对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和知识商业化效率的影响。首先,建立联盟层面的回归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企业所加入的联盟级别与联盟类型对企业效率影响的差异;然后,对企业规模与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部分用到了企业效率相关的动态面板数据。
第四,关于企业所在园区特征的作用,本书分两部分进行检验。首先,根据科技园区最本质、最直观的特点——园区成熟度,将中关村示范区按照成立时间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三类,建立园区层面的回归模型,分析企业所处园区成熟度对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然后,进一步细化对园区类型的划分,由园区行业分布指数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占该园区行业的比例,计算出园区的行业聚集度,建立园区层面的回归模型,探讨园区行业聚集度对企业规模和企业效率之间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