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本书的理论意义

10.2 本书的理论意义

许多学者对企业规模这一企业特征的认识,仅停留在其所代表的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企业外部市场力量等层面,对如何发挥企业规模对于企业的独特作用、企业规模与哪些外部环境因素产生的交互作用能促进创新效率的提升依然缺乏讨论(Leal-Rodríguez et al.,2015)。现有的研究也主要回答了什么类型的外部知识来源(联盟、园区等)对于企业创新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少有涉及外部知识来源如何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效率产生效用,及其对于企业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知识生产阶段、知识商业化阶段)产生影响的机制(Brunswicker et al.,2015;Sarooghi et al.,2015)。本书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理论空缺,从企业规模、企业外部资源获取和企业创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梳理了各个要素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逻辑链条,总结出了“技术并购—联盟—园区”研究模型,对现有研究领域做出了以下五方面的理论贡献。

第一,本书通过对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效率作用过程的分析,将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效率分为知识生产效率与知识商业化效率两方面来讨论,对现有的单一绩效评估体系起到了较为重要的补充作用。第二,本书从企业规模对于两种企业效率发挥作用的本质入手,探讨了不同规模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特点,通过技术并购等形式有效获取外部资源,并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与信息交换,进而提升自身创新效率。第三,本书结合企业技术并购行为的影响,从组织惯性、资源基础观等理论视角入手,探讨作用于不同类型企业效率的因素,对已有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丰富和补充。第四,本书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合作方式展开探讨,对现有的企业联盟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Sampson,2007;Kale et al.,2007;Bouncken et al.,2016)。通过对不同联盟内组织间学习的动力机制、学习过程等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不同联盟对于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导致不同规模企业从联盟中获取知识效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填补了之前的实证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第五,本书将中关村示范区内部的“一区十六园”按照不同成熟度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类,此外还计算出园区的行业聚集度水平,分别研究不同类型的园区对于其内部企业的影响。本书指出了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具备的优势与限制因素,也为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对于园区特征进行细化研究,而非仅仅将科技园区视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察其投资环境、服务体系的建设(Gordon et al.,2014),对科技园区领域的研究来说是一次较为新颖又至关重要的理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