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理论意义
本书通过对企业规模、企业技术并购、企业加入联盟级别和类型、企业所处园区特征以及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对现有研究领域做出了以下四方面的理论贡献。
第一,本书通过对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效率作用过程的分析,将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效率分为知识生产效率与知识商业化效率两方面来讨论,对现有的单一绩效评估体系起到了较为重要的补充作用。本书认为,前人对于企业规模和效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之所以出现较为复杂而不一致的结果,除了受到样本选择、企业所处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创新绩效测度采取的标准不一(Guan et al.,2010a;Guan et al.,2012)。本书为了探究企业规模对效率产生影响的原因及具体机制,使用DEA模型分别计算出了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和知识商业化效率,并且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创新过程分别展开分析。
第二,本书从企业规模对于两种企业效率发挥作用的本质入手,探讨了不同规模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特点,通过技术并购等形式有效获取外部资源,并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与信息交换,进而提升自身创新效率。从熊彼特提出大型企业相比小型企业有更高的创新积极性开始,企业规模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Arrow等人(1954)认为大型企业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而Mansfield(1962)则认为企业规模与创新呈现倒U形的关系,即企业创新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特点。因而,结合企业技术并购行为的影响,从组织惯性、资源基础观等理论视角入手,探讨作用于不同类型企业效率的因素,可以对已有的理论框架进行丰富和补充。
第三,本书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合作方式展开探讨,对现有的企业联盟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Sampson,2007;Kale et al.,2007;Bouncken et al.,2016)。将企业所加入的联盟按地区分为国家级、区域级两类,同时考虑企业是否加入产学研联盟,以及产学研联盟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分布对联盟绩效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联盟内组织间学习的动力机制、学习过程等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不同联盟对于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导致不同规模企业从联盟中获取知识效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填补了之前的实证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四,本书将中关村示范区内部的“一区十六园”按照不同成熟度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类,此外还计算出园区的行业聚集度水平,分别研究不同类型的园区对于其内部企业的影响。对于园区特征的细化研究,是一个对科技园区发展来说较为新颖又至关重要的研究问题。过去的实证研究主要将中关村示范区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园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察其投资环境、服务体系的建设(Gordon et al.,2014)。然而随着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建设,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注意到新建立的园区在成长模式和发展空间方面,与成熟的大型园区相比差别很大,同时不同园区内的行业聚集程度差别也很大。因而,对于大型园区内部不同分区的具体特征进行细化研究很有必要。本书既是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补充,也是对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前因)的探索,并在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本书指出了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具备的优势与限制因素,也为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