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企业所在园区行业聚集度对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在以上对于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关系的分析中,本书主要探讨了企业所处园区成熟度对于不同规模企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商业化过程的影响。但在科技园区中企业的管理运营中,不仅园区建立的时间长短会对其内部企业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园区内部企业的行业分布特征和行业聚集程度也会影响企业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和资源交互的方式,进而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作用。
关于产业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正面作用最早可以追溯到Marshall对于产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的论述,他指出企业集聚在相互临近的地理空间,是为了实现效率的提升或成本的节约。根据他的理论,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产生:在产品生产和市场拓展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共享生产设施、共同分担库存和运输成本,使产品获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对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并且吸引外部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集群;在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企业及时跟进学习行业内部竞争对手的最新技术和生产方式,也有利于企业之间交流有关上下游供应或市场的最新信息。因此,产业集聚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基础。
在实证研究中,学者通常用某行业中某类指标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合计数占据整个行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表示行业集中度,这一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该行业具有越高的行业集中度。其中,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是用来计算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侧重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的表现。该指数衡量了某个行业中各个企业收入或资产在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中所占百分比的平方和(Djolov,2013;Rhoades,1993)。在本书中,借鉴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运用公式计算了每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在园区企业总数中占有份额的平方之和,即园区的行业分布指数,该指数可以反映园区是被某几个优势行业所主导,还是大部分行业均匀分布。同时,本书计算出了企业所属行业占该园区中所有行业的比重,用以衡量企业所属行业是否在园区中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将行业分布指数与企业所属行业占该园区中所有行业的比重相乘,得出了每一家企业的园区行业聚集度。
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各自的战略需求,因而与同行业的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交换和联合生产时,会有完全不同的合作方式。特别是在不同行业聚集度的园区中,企业开展同行或跨行业合作创新的路径也不尽相同(Gallagher,2015)。而产业集聚虽然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当同一园区中的同行企业密度过高时,也会造成生产物资、劳动力等资源上的竞争,以及彼此的市场占有份额的抢夺。由于每个行业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多寡不同、产品市场的容量大小也不同,因而每个行业都具有各自最优的聚集规模。企业如果选择对于自身来说行业聚集度最适中的园区,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行业间合作创新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企业所处园区行业聚集度对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提出研究假设8。
假设8: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受到企业所在园区行业聚集度的调节。
本书认为,小型企业在行业聚集度高的园区中有利于提升其知识生产效率。首先,行业聚集度较高的园区有较为成熟的上下游供应商和较为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小型企业用于产品生产和后期推广的成本较小,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最为擅长的技术创新活动当中,并因此获得知识生产效率的提升(李元旭等,2013)。其次,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行业环境,更有可能为相关领域的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和较好的就业前景,因而也能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前往该园区。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其知识生产过程有赖于各类人才带来的新知识与创新管理技能。再次,在行业聚集度较高的园区开展创新活动,小型企业可以与其他创新能力较强、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的中小型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相互共享信息、知识和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尽管其合作创新成果有被大型企业模仿的风险,但是小型企业之间协同创新效率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知识外溢的损失。最后,Porter(1998)指出,企业周边同行企业的创新产出会增大企业所感知到的竞争压力。同时,小型企业的生存压力较大,且自身组织惯性较小,对外部市场和周边环境的反应较为敏锐,更容易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下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以提升知识生产效率,保持自身竞争优势。
而大型企业在行业聚集度低的园区中,比较有利于提升其知识生产效率。大型企业自身的组织惯性较大,管理体制相对僵化,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更多依赖外部资源来帮助其识别机会、跟进行业新技术和市场新需求,而不是依靠企业内部来主导突破性创新(Agrawal et al.,2014)。但是,在行业聚集度较低的园区中,大型企业很难通过直接模仿、技术并购等方式来获取同行企业的知识溢出,因而大型企业迫切需要加大内部研发投入、改进内部创新体制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知识生产效率,以维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外,如果大型企业处在行业聚集度较低的园区,其外部知识来源范围较广,可以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共享知识和信息,利用其他企业多样化的知识背景来进行整合创新,不断激发技术创新灵感,丰富产品创新内涵。
综上所述,本书在假设8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企业所处园区行业聚集度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提出研究假设8a。
假设8a:当企业所在园区行业聚集度较高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生产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更强。
本书认为,小型企业在行业聚集度较高的园区中,比较有利于提升知识商业化效率。这类园区中的同行企业相对密集,产生了较为专业的分工协作,而且企业之间在原材料选择、产品储存和运输方式上比较类似,可以共同分享关于上下游供应商的信息,共同分担产品商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本(Azzam,1997)。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资源匮乏,正需要充分利用行业聚集的优势,大幅度降低原材料运输费用、劳动力和人才成本、新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库存费用等,进而节约其在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等环节中的支出,以提升知识商业化效率。
同时,在行业聚集度较高的园区中,小型企业所感知到的同行竞争较为激烈,生存压力较大。Shaver等人(2000)指出,行业聚集度高的区域,比较有利于“弱势”企业的效率提升。因为小型企业本身不具备资源上的优势,也尚未在市场上积累充足的营销渠道、人脉与经验等,因而只能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流程中的效率,来降低其商业化过程中的成本,从而获取一定的价格优势。而且,在行业聚集度较高的园区中,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品牌效应等,小型企业很难与其展开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因而只有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将其迅速打入消费者市场的方式,才能在已经较为成熟的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上述过程中,小型企业的知识商业化效率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而大型企业在行业聚集度较低的园区,比较有利于提升知识商业化效率。在此类园区中,大型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占据主导的优势地位,并且很难与同行企业产生集聚效应,因而无法通过规模化大生产的方式降低成本,获得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大型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克服组织惰性,改善其生产工艺和流程,提升其知识商业化效率(Yang et al.,2018)。此外,许多大型企业通常已经能够生产出代表其行业最高水平的产品,当其长期处于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市场环境中时,很难获得提升产品商业化价值的思路(Nieto et al.,2010)。而在行业聚集度较低的园区中,可以近距离观察具有多样化背景的企业,改善自身的产品设计思路和市场推广流程,以取得更高的知识商业化效率。
综上所述,本书在假设8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企业所处园区行业聚集度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知识商业化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提出研究假设8b。
假设8b:当企业所在园区行业聚集度较高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知识商业化效率之间的正向关系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