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企业规模的定义和分类

2.1 企业规模的定义和分类

企业规模描绘了劳动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在企业内部集中的程度(聂根红等,1991;孙晓华等,2014)。对于企业规模的另一种定义认为,企业规模可以被看作是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有机结合,后者主要是指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空间广度。企业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来应对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时,需要企业内部充足的资源支持。除了这些有形的资源,还有很多无形资源,如企业声誉、企业文化等都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田志龙等,2003;卫武,2006)。综合来看,作为反映企业资源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下一步的行动目标,而不会受到市场或其他企业战略行为的制约(Schiffer et al.,2001)。

在明确了企业规模的具体定义之后,本书进一步综述企业规模通常受到哪些具体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规模相关理论发展初期,Smith(1776)认为企业规模主要受到劳动分工和市场范围的限制。新古典企业模型认为,企业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生产效率或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因而企业的最佳规模是由生产效率决定的。后来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化,其中最为常见的是Coase(1937)、Williamson(1985)等人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即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升,交易成本将不断上涨,当企业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将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扩大企业规模。随后,“GHM”模型提出产权保护程度对企业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企业的边界由剩余控制权定义的产权决定”(Grossman et al.,1986;Hart et al.,1990)。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本身会受到薪酬激励、管理者经营决策能力等的影响。

衡量企业规模的标准有很多种,常用的指标有从业人数、企业总资产、销售收入等。使用这三种指标划分企业规模,在研究企业规模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例如,从业人数能够间接反映企业投入创新活动的劳动力,是国际上通用的划分方法;企业总资产能够反映企业通过占有的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而销售收入代表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以上三种指标在本书使用的样本数据库中都有比较完整的信息。在本书中,将中关村示范区的全部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这四类。其中,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制定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依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其企业规模。该规定所适用的各行业中的划型标准具体如图2.1所示。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须同时满足所列指标的下限,否则下划一档;微型企业只需满足所列指标中的一项即可。

图2.1 企业划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