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土地利用偏好
影响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利用偏好的因素众多,涉及方面较广,除了需要系统的规划,还需要全面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使各土地利用类型偏好赋值效果更好,以更有效地支持对土地利用冲突的判断。由于各土地类型的目的层都为两层,是比较简单的MUA,因此本研究在确定各目的层的偏好时,采用文献法,结合精河县的自身特点,参考和借鉴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权重,为土地利用相关图层的影响权重赋值(马学广等,2010)。
(一)农业用地偏好
1.确定偏好图层
农业用地有两个目的层,即自然因素适宜性目的层(MUA)和区位因素适宜性目的层(MUA)。由于在农业用地方面,自然因素对农业用地总体偏好性的影响比区位因素稍大,因此赋0.60权重,区位因素赋0.40权重(表5-17),最终通过地图代数将两个图层合并,创建农业用地的偏好图层(图5-39)。
表5-17 农业用地目的层权重


图5-39 农业用地偏好
2.标准化、分解偏好结果
农业用地偏好图层中,最大偏好赋值是9,因此用栅格中每一个值除以9,得到标准化的农业用地偏好(图5-40),并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将农业用地标准化偏好值分解为:100、200、300(图5-41)。
(二)保护用地偏好
1.确定偏好图层
保护用地主要有生态保护区自然因素适宜性(图5-26)和生态保护区区位因素适宜性(图5-31)两个目的层,但自然因素和区位因素的适宜性同样都是保护用地总体的利用偏好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用地图代数对两个图层进行各0.50的加权合并(表5-18),并创建保护用地偏好图层(图5-42)。

图5-40 农业用地标准化偏好值

图5-41 分解农业用地标准化偏好值
表5-18 保护用地目的层权重

2.标准化、分解偏好结果
保护用地偏好图层中,最大偏好赋值是9,因此用栅格中每一个值除以9,得到标准化的保护用地偏好(图5-43),并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将保护用地标准化偏好值分解为:10、20、30(图5-44)。

图5-42 保护用地偏好

图5-43 保护用地标准化偏好值

图5-44 分解保护用地标准化偏好值
(三)城市用地偏好
1.确定偏好图层
城市用地有自然因素适宜性和区位适宜性两个目的层,由于区位因素在城市用地总体偏好性中的贡献作用更大,因此赋0.60权重(表5-19),最终通过地图代数将两图层合并创建城市用地的偏好图层(图5-45)。
表5-19 城市用地目的层权重


图5-45 城市用地偏好
2.标准化、分解偏好结果
城市用地偏好图层中,最大偏好赋值是9,因此用栅格中每一个值除以9,得到标准化的城市用地偏好(图5-46),并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将城市用地标准化偏好值分解为:1、2、3(图5-47)。

图5-46 城市用地标准化偏好值

图5-47 分解城市用地标准化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