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空间冲突分异特征分析
为更好地揭示精河县各个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情况,本研究运用ArcGIS 10.5提取分析功能,将各个空间类型范围内的空间冲突进行提取,获得1990—2020年各个空间类型空间冲突分布格局,分析精河县各个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类型。
(一)生活生产空间冲突分布格局
1990—2020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呈持续扩张趋势(图6-9、图6-10),由1990年的146.71 hm2增加至2020年的4194.05 hm2,致使其空间冲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弱空间冲突面积增加241.05 hm2;较弱空间冲突面积增加545.60 hm2;中等空间冲突面积增加1183.60 hm2;较强空间冲突面积增加755.73 hm2;强空间冲突面积增加1321.37 hm2。从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来看,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平均空间冲突综合指数分别为0.739、0.798、0.791、0.744,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波动变化,最终2020年与1990年基本持平。
1990年,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处于较强空间冲突水平,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达到50.80%,各空间冲突类型面积占比呈现较弱空间冲突大于较强和强空间冲突的特点。

图6-9 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冲突类型空间分布

图6-10 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冲突等级变化
2000年,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处于强空间冲突水平,相较于1990年冲突强度大幅上升,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达93.72%,主要分布在精河镇、托里镇和83团场。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为:强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另外中等空间冲突、较弱空间冲突及弱空间冲突三种类型占比大致相同。
2010年,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冲突水平及各空间冲突类型面积占比与2000年保持一致,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达到70.83%,相较于2000年空间冲突强度有所下降,强空间冲突主要呈条带状沿道路分布于精河镇至托里镇。
2020年,精河县生活生产空间冲突水平与1990年保持一致,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转变为:强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较弱空间冲突>弱空间冲突。这一时期空间冲突强度相较于2010年进一步下降,强空间冲突零星分散在精河盐场、精河镇、托里镇、托托镇。
(二)生产生态空间冲突分布格局
1990—2020年,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随绿洲农业发展,空间面积大幅扩张,由1990年的2.1889×104 hm2增长至12.5875×104 hm2,共增长4.75倍,使其空间冲突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图6-11、图6-12)。其中,弱空间冲突面积增加3.5502×104 hm2;较弱空间冲突面积增加3.5552×104 hm2;中等空间冲突面积增加2.1370×104 hm2;较强空间冲突面积增加0.9512×104 hm2;强空间冲突面积增加0.2049×104 hm2。从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来看,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平均空间冲突综合指数分别为0.751、0.707、0.712、0.657,整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1990年,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存在较弱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和强空间冲突四种类型,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为:较强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较弱空间冲突,其中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达到60.61%。强空间冲突主要分布在精河县县城、托里镇、大河沿子镇附近,以及空间东北方向与生态空间交界处。

图6-11 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冲突等级变化

图6-12 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冲突类型空间分布
2000年,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各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转变为:较弱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弱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其中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占比达39.59%,相较于1990年冲突强度下降。强空间冲突主要分布在空间东部精河县县城及其以北地区、旦达盖沙漠西北方向、大河沿子镇北部与生态空间交界处。
2010年,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冲突水平与2000年保持一致,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转变为:较弱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弱空间冲突,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达38.51%,强空间冲突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态空间与生活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交界处及旦达盖沙漠南部农业区。
2020年,精河县生产生态空间处于较弱空间冲突水平,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转变为:较弱空间冲突>弱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仅占19.72%。这一时期空间冲突强度相较于2010年进一步下降,强空间冲突零星分散在精河县县城及其以北与生态空间交界处、托托镇。
(三)生态生产空间冲突分布格局
1990—2020年,精河县生态生产空间出现了萎缩-恢复的过程,其空间冲突分布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图6-13、图6-14)。
近30年,研究区弱空间冲突面积共增加5.8690×104 hm2;较弱空间冲突面积增加3.7765×104 hm2;中等空间冲突面积增加1.5651×104 hm2;较强空间冲突面积减少1.007×104 hm2;强空间冲突面积减少0.7729×104 hm2。从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来看,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精河县生态生产空间平均空间冲突综合指数分别为0.690、0.714、0.679和0.649,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波动变化趋势,空间冲突类型以中等空间冲突为主,近30年空间冲突水平由中等转变为较弱。
1990年,生态生产空间中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为:弱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较弱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37.08%,强空间冲突主要分布在精河县南部婆罗科努山脉。

图6-13 精河县生态生产空间冲突类型空间分布

图6-14 精河县生态生产空间冲突等级变化
2000年,生态生产空间的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较1990年有所上升,说明空间冲突强度上升,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转变为:弱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较弱空间冲突,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占比达46.60%。其中,强空间冲突分布较1990年向婆罗科努山脉西南部偏移,并且在艾比湖南部湖周也有所分布。
2010年,生态生产空间的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较2000年有所下降,说明在这个时期空间冲突强度减弱,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为:中等空间冲突>弱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较弱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缩减至31.98%,强空间冲突零星分布在婆罗科努山脉西南部和艾比湖南部湖周。
2020年,生态生产空间的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有所下降,空间冲突强度持续减弱,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进一步缩减至精河县生态生产空间冲突面积的20.46%,强空间冲突零星分散在婆罗科努山脉中部与生态空间交界处,以及艾比湖南部湖周、精河盐场附近。
(四)生态空间冲突分布格局
1990—2020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带动的生活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的扩张,以及在生态保护措施下艾比湖湖区生态的恢复,精河县生态空间冲突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图6-15、图6-16)。
研究区近30年弱空间冲突面积共增加1.0716×104 hm2,较弱空间冲突面积减少22.9562×104 hm2,中等空间冲突面积增加3.5915×104 hm2,较强空间冲突面积减少1.2502×104 hm2,强空间冲突面积减少0.1561×104 hm2。从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来看,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精河县生态空间平均空间冲突综合指数分别为0.673、0.704、0.679、0.686,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波动变化,空间冲突类型以中等空间冲突为主,并整体处于中等空间冲突水平。
1990年,生态空间中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为:较弱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弱空间冲突,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仅为20.06%。其中,强空间冲突主要分布在精河县南部婆罗科努山脉的景区附近,包括大小海子景区、巴音阿门旅游区、冬都精景区和库姆斯其克以南地区。

图6-15 精河县生态空间冲突类型空间分布

图6-16 精河县生态空间冲突等级变化
2000年,生态空间的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较1990年有所上升,空间冲突强度上升,各空间冲突类型按面积占比排序转变为:较弱空间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较强空间冲突>弱空间冲突,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增加至30.30%。强空间冲突分布较1990年有所扩张,连片分布在南部山区、成条状分布在哈布其阔腊附近。其中,婆罗科努山景区强空间冲突分布空间扩张,精河上游哈尔尕格尔及其附近也由1990年的中等空间冲突转变为强空间冲突。
2010年,生态空间的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较2000年有所下降,空间冲突强度减弱,各空间冲突类型面积占比与1990年保持一致,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缩减至23.23%。其中,强空间冲突除呈条状分布在哈布其阔腊外,还零星分布在婆罗科努山脉北部旅游景区及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态空间交界处。
2020年,生态空间的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较2010年有所下降,空间冲突强度减弱,各空间冲突类型面积占比依然与1990年保持一致,较强及以上空间冲突面积占比增加至23.85%。其中,与2010年相较,强空间冲突开始在托托镇附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