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旅行期:军事征服与宗教传布相穿插的政治景观
郑和及哥伦布之前的古典旅行期,人类获得外部世界的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军事征服、商业贸易与宗教传布。商业贸易是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实现商品交换的必要人类社会活动,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期间,它都不可或缺、不会消失,而且多数以私人形式为主要组织方式,留下的游历记录相对于军事征服及宗教传布这种有组织的旅行模式就要少得多。本辑收录的两种古典时期的游记,《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和《鲁布鲁克东行纪》就是典型的宗教兼政治组织的罗马教廷派往东亚的蒙古帝国军事征服时期的政治使节留下的游历记录。

13世纪中叶,欧洲正处于基督教罗马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双重统治之下,而来自亚洲蒙古高原的蒙古骑兵在贵由汗率领下正在大举进攻东欧诸国。公元1245年4月,意大利人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受罗马教皇委派担任教廷使节出发前往蒙古,意欲劝说蒙古军队停止攻伐杀戮并皈依基督教。他经过两年半多的时间穿越大漠峻岭,跋涉万里从法国里昂来到中亚草原和蒙古高原,分别到达西蒙古拔都幕帐和位于哈剌和林的蒙古皇帝驻跸之所,参加了贵由皇帝的登基大典。1247年11月又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回到了法国里昂。后世出版的《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就是在柏朗嘉宾回法国后向教皇(当时罗马教皇因躲避与罗马皇帝腓烈特二世的纷争而暂时移居法国里昂)用拉丁文撰写的出使报告《蒙古史》的基础上形成的。汉唐之后,丝绸之路久已阻隔,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交往基本没有完整的旅行记录,商贸交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分段进行,因此在柏朗嘉宾有机会经过漫漫长途颠簸终于在13世纪中叶访问蒙古高原及其已经征服的中亚及中国北方,将沿途所见所闻和专门搜集的军事情报报告给教皇和欧洲上层人士之后,引起当时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柏朗嘉宾也是中世纪欧洲最早直接出使东方并留下游历记录的欧洲人,成为东西方恢复直接联系后的最重要的记录者之一。
继柏朗嘉宾出使蒙古帝国六年之后,即1253年5月,在罗马教皇组织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下,又一位欧洲使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教职人员鲁布鲁克(William of Rubruk)受法兰西国王圣路易士九世派遣再次前往中亚的钦察草原拜会拔都汗,并奉拔都汗的旨意前往蒙古帝国觐见蒙古皇帝蒙哥大汗,在蒙古王庭哈刺和林滞留半年左右后获准离开,于1255年6月回到塞浦路斯,8月抵达北非港口城市的黎玻里,并在那里写下了他的旅蒙历程,也就是流传至今的《鲁布鲁克东行纪》。
在本丛书前三辑中,我们曾经选入了其他几部发生在古典旅行期的重要游记作品,包括5世纪初的法显《佛国记》、7世纪上半叶玄奘《大唐西域记》、8世纪中期《鉴真和尚东征传》,它们都是宗教传布(取经)活动的游历记录;13世纪初耶律楚材《西游录》、同一世纪末期周达观《真腊风土记》、14世纪中叶《伊本·白图泰游记》、15世纪上半叶郑和大航海准军事行动留下的马欢《瀛涯胜览》、15世纪20年代盖耶速丁《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则是伴随军事征服、准军事行动或外交使团出访的随行记录;13世纪下半叶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行纪》,出于商业旅行的目的而记录描述了特殊的跨大洲经历。这些游记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军事征服或威慑、宗教传布与朝觐,夹杂着政治外交目的,偶尔有一些商业活动,形成了古典时期游历记录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