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期:北半球主流与南半球非主流的碰撞

四、现代旅游期:北半球主流与南半球非主流的碰撞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在此过程中,无论西东,世界最终都选择了城镇化、现代化的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相当大程度上考虑了社会公平,而社会主义国家相当多地吸纳了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游历写作在两种社会思潮的整合过程中进入了后殖民化的发展高峰时期。尽管如此,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北美和欧洲、日韩诸国,和人口众多力量较强的大型国家如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它们都集中在北半球)相比,那些主要位处南半球、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拉丁美洲、南部非洲诸国,可谓在全球旅游发展和游记创作中仍然处于非主流状态。

从现代旅游期由北半球主导的游历记录主流来看,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游记文学巨匠,出生于美国的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62)和英籍印度裔作家奈保尔,担起了这个伟大的游记文学繁荣的主角大梁。特别是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也许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一个主要从游历颠簸的社会体验中获得创作灵感并摘得诺奖桂冠(2001)的作家。他的祖先是被作为美洲种植园的劳工从印度输入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1950年他到英国留学并留居英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连续到各国旅游。长期的旅行生活使奈保尔更深刻地观察了社会,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旅行家的写作风格,使其成为“无国界”作家的代表人物。

加入这个游记文学大合唱的诺奖作家还包括德语作家、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蒂(Elias Canetti)和他的游记《谛听马拉喀什》;土耳其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及其城市游记《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1983年诺奖得主、英国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戈尔丁(William Gerald Golding)及其关于埃及的游记《埃及纪行》等。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也在其退休之后加入了游历世界观察世界的行列。在世界进入后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高潮期,把世界游记发展称为诺奖得主和人本主义时代,并不为过。

作为本丛书仅有的南美洲出身的游记作者、同时也是古巴革命家的切·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在20世纪产生的全球影响,已经超出了他曾经表现出的南美不羁的驾驶摩托闯世界和跟着卡斯特罗打游击的青年形象,作为20世纪非主流的典型代表人物,切·格瓦拉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并被《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读者可以从《拉丁美洲摩托骑行记·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一书的字里行间,去读懂格瓦拉是如何从一个阿根廷出身的学医的大学生,变成为流行全世界的时尚标志:其头像照片(阿尔贝托·科尔达Alberto Korda摄)已成为出现在T恤上次数最多的照片,“世上最知名、最有魄力的照片”,并且成为追求公义和理想、反战、英雄主义以至反全球化的象征。

在这个后现代主义流行的新时代,另一种非主流的游历倾向就是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旅行方式。人们已经对欧美长期主导的工业化及其对资源环境过度的滥用表现出厌恶,寻求逃离的心理期待成为很多人出行游历的动机。追寻和回归表现在许多旅行家的游记中,其中日本人类学家、旅行家关野吉晴在其两卷本的《伟大的旅行》中,以传统的旅行方式重走了人类从非洲起源、逐步迁徙、扩散到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并最终抵达南美洲的漫长历程(尽管关野的旅行是溯源逆行的),试图在苦行中寻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的深刻答案。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旅行,简单地说就是“少索取自然、多听从内心”。

2018年11月8日

于北京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img

停泊在麦哲伦海峡的皇家军舰“小猎犬”号,远处为萨缅托山

img

“小猎犬”号:从船头到船尾的正中剖面,上甲板(18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