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三观,发展孩子独特的个性
2.正确的三观,发展孩子独特的个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导师,其教育观点和理念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教育,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圣人孔子就提倡“仁、义、礼”,其中排列第一的“仁”是指做人。教育就是先把孩子培养成“人”,再教他去做其他事情。即,做人是孩子做事的基础。也就是现代各大学倡导的“人文教育”。
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说:“人文教育能让孩子获得超越的眼光,不只看到自己,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更可以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而这种思维方式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来看,人文教育,不只是单纯地向孩子传授或灌输专业知识,而是一种着眼于人的教育,让孩子通过多思考来理智地做出判断,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
父母是爱孩子的,孩子也是爱父母的。家庭作为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个学习环境,是他以后走上社会能否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对于孩子来说,知识和技能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获取,但是如何在社会上和他人愉快共事,需要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对他进行人文教育。
袁隆平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为了完成“让全世界人民吃饱”的心愿,他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不但解决了我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还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工作中,袁隆平高风亮节、大公无私、执着探索、兢兢业业、一心一意地带领团队搞科研;在生活中,他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堪称是学品、人品俱佳的科学家,这也是他赢得全中国甚至于全世界人们赞扬、尊重和爱戴的原因。
袁隆平能够在科研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跟他小时候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母亲对他进行的人文教育。他曾经说过:“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
袁隆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曾经在国民政府铁路局任职。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高中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他的母亲是“知书达理、慈爱贤惠”的人。他说:“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她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受母亲的影响,袁氏兄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英语。正是得益于早期学英语,为袁隆平后来研究“杂交水稻”时查阅外文资料打下了基础,他能看懂别人看不懂的英文资料,他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国外专家和专业知识。
袁妈妈很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她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她在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时,并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传输,而是会详细地谈到做人的美德,把道理跟故事加以结合。这种教育不只是“记忆”和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孩子“思维”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
有一次,袁妈妈给孩子们讲萤火虫的故事,在讲到囊萤夜读时,袁隆平就问萤火虫后来去了哪里?她让袁隆平通过思考和探索寻找答案。这种教育方法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袁妈妈酷爱德国诗人、哲学家尼采的作品,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她就给他读尼采的书。在她的分享和朗读中,尼采诗中的佳句和超人的哲学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袁隆平。
袁隆平常说:“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他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于生命的激情和热爱,正是母亲送给他的最好的成长礼物。
袁爸爸非常爱国,当年台儿庄战役时,他用群众的捐款和自己全部的积蓄购置了580把钢刀,并冒着生命危险把钢刀送给西北军的大刀队。
受父亲的影响,袁家几个孩子从小在心中植入了爱国的种子。
当年袁隆平报考大学时坚持选择学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父母起初心疼他每天下田观察水稻太辛苦,但看他决心很大,就给予了尊重和支持,并嘱咐他学有所成后,要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
袁隆平记住了父母的教导,他在大学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道:“哪里最艰苦,祖国最需要,我就去哪里,一生无悔!”
上大学时,袁隆平算不上学霸,成绩也不突出。但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爱提问的学生。对于当时学习的理论,他没有盲目相信,而是不断地向老师提出质疑。特别是在他准备研究的杂交水稻这一方向,提出的疑问最多。
其实,对当时权威的观点发出疑问,这在国际上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尤其是一名大学生敢怀疑老师、怀疑科学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就是这种敢于用科学的观点怀疑权威的勇气,成就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袁隆平爱思考、追求真理、不断探索、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以及心怀苍生的情怀,既有母亲对他成长过程中进行的“诗和哲学”的熏陶,也有父亲向他灌输的“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爱国教育,才让他把热爱的事业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
人文教育是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特个性、有智慧的人,满足人生的多层次需求。因为孩子通过掌握知识或技能,只是单一获得谋生的工具和手段,而人文教育则是精神的涵养。从人文知识中,孩子既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还能学到为人处世的经验,从而能够与他人合作共赢,同时还让自己从容自若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孩子的这种智慧单从学校里的教科书中是无法获得的,需要父母长年累月的影响和引导,让孩子亲身探索,带着思考来学习中外古今历史,在博学的基础上多想多悟,能激发他的学习力、想象力。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要健康全面地成长,离不开父母对他进行道德、技能、学识等全方位地教育。
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一个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与来自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发展孩子的个性,让他在学习、工作上受益,充实而有意义地过好自己的一生。
(1)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给孩子传递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信仰,父母通过以身作则来唤醒孩子幼稚的心灵,用真实行动培育它、熏陶它、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而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称之为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作为先入为主的教育者,要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他在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时,就不会轻易被引诱而误入歧途。
(3)世界观
世界观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只是认识问题,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以及道德标准。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的少年时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教会他客观地看待世界,让他学会分辨善恶美丑,提防身边的坏人。同时让他知道,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但他可以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