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真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学习的真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个学理科的“00后”男孩说,他上初中时偏科严重,对数理化情有独钟,刷一天题都不过瘾。但提起“语文”两个字他就头疼,尤其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他认为古人太迂腐,每天说话太费劲,礼节又多。但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考试能得高分,他只好对每篇古文下狠功夫去死记硬背。
背的古文多了,他渐渐发现,老师讲好多遍的意思,在课堂上没有听懂,倒是通过背诵懂了。最有意思的是,背古文还提升了他的写作水平。老师给他的作文批语是:语言简洁生动、颇有文采,中心思想突出……有次语文小测,他的阅读理解和作文加起来才扣了十几分,让他一举拿下全班前十名的成绩。
老师特意表扬了他,还让他把这段时间学习语文的经验写下来分享给同学。
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鼓励和表扬都会满足小小的虚荣心。他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出语文进步神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背诵古文。出于更大的学习“野心”,他决定把语文学科的成绩提到跟数学一样。这样一来,他就能轻而易举地升入市重点高中。
带着这样的“功利”心,他对古文进行了“研究”,把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圣人的《论语》首当其冲地重温好几遍。与此同时,他在查阅孔子生平的资料后,感慨道:“谁说世上无完人,孔圣人是最完美的人。”
正如孟子写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样,孔子自小就尝遍世态炎凉,三岁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和同父异母的哥哥辛苦度日。在那个时代,社会上还没有为女子提供工作的制度。古代女子婚后就是相夫教子,生计全依靠夫家养活。
孔父去世后,二十多岁的孔母非但没有夫家接济,反而还要养大一对未成年的孩子。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为了多赚点钱,她夜以继日地为富人织布。尽管生活很穷困,知书达礼的孔母仍然抽出时间教两个孩子读书识字。当两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她又送他们进入学堂学习。
年幼的孔子极为孝顺,他把母亲养家的辛劳全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刻苦读书,在短时间内不但把老师讲的知识学会了,还提前学会了老师还没有教的知识。其余时间,他就跟着伙伴们到有钱人家家里干活贴补家用。孔母发现后,对他进行谆谆教导,让他在上学的年龄以学业为重,之后又送他进入高一点的学府接受教育。
十五岁时,孔子立志“为学”。这里的“为学”,是指“学问”,这种“学问”是一个人一生的修为,也就是后来孔子提到的“仁人君子”。
实际上,孔子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年。他孝敬母亲、对老师尊重,平时同学中谁有难处,他都会出手相助,为了救一个被疯牛追赶的小伙伴,他徒手跟牛搏斗;智力方面,他是门门满分的好学生;体育方面,他习得“六艺”,善骑射、精剑术、通琴棋、能攀山、擅跑步等,《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孔子跑得和兔子一样快,能力扛城门。”;美术方面,他绘画、写字样样精通;劳动更不用提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自小就跟着母亲干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春秋时期鲁国的标准来计算,九尺六寸是1.95米左右。
像孔子这样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全面人才,不说在古时,就是在现代,也是凤毛麟角。他贵为“圣人”之处就在于:本该用力量、武力就能获得荣华富贵并扬名天下,他却偏偏不走成功捷径,选择致力于做“学问”来宣扬“里仁为美”,用精神力量来影响天下人,通过“教育”的平等改变穷苦孩子的命运;通过教育让人们知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我欲仁”,那么“斯仁至矣”。
施行“仁道”是孔子毕生的最高追求目标。在这条充满惊险、九死一生的“仁道”上,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时在蔡国和陈国交界处困了七天七夜,这么长时间没有食物充饥,很多弟子都饿病了,孔子依然坚持给弟子上课。这一方面表明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坚决,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身体素质功底强悍无比。同时也证明,身体健康是保证我们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
在了解了孔子的简单生平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课本中古文里我们想象出来的“守旧固执、古板拘泥”的老学究,是无法与上面文中走出来的“温和儒雅、和蔼可亲、睿智端庄、谦和有礼、可敬可爱”君子风度的长者相比的,这位熟悉亲切、亦师亦友的圣人印象,仿佛在告诉我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把人做好了,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有仁德的君子。
读了圣人的生平故事,再读圣人写的文章,不但有助于孩子解读文章意思,还能提供学习目标,真正让孩子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相比于孔圣人对世人充满耐心的谆谆教导,孟子的教诲更为直接,他的经典著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必须经历的挫折、灾难写得淋漓尽致。成大事的人,必须要通过吃苦受累来锻造坚强的意志力和做事的恒心,在忧患中不断地磨炼身心、修炼强大的自己,才能生存发展。同样,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亦是如此。
史料记载,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关于孟母教子的事迹,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经典的民间故事。孟母育子的方法,也让我们发现,对于孩子来说,其学龄期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理念,决定着孩子未来在学业生涯中能走多远,甚至贯穿孩子的一生。
几千年前,为夫守节的孟母携子住在墓地旁边,她对孟子教育的初心,就是让他像孔子那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次,她看到幼小的孟子玩耍时学大人那样跪拜、哭丧。她顿时觉得这里的环境不适合孩子学习,就果断地搬到市集旁边居住。
因为每天看到小商小贩做生意,模仿性很强的孟子又学商人那样鞠躬欢迎客人、跟客人讨价还价,其动作、神态学得惟妙惟肖。孟母见状,心中彻底明白,要想让孩子成为彬彬有礼的人,就得让他先接受“有学问”的环境。
经过多方观察,孟母选择在校舍附近安家。没多久,孟子一改先前的嬉闹顽皮,变得爱读书和爱思考、懂事又有礼貌。
孟母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有次孟子放学后看到邻家杀猪,就问,为什么要杀猪?孟母随口答道:“给你吃呀。”说完后她意识到说错了话,孩子小,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如果自己“骗”他。他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手段“欺骗他人”,变得不诚实。于是,孟母当天就带他到邻居家买了猪肉。
除此之外,孟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有段时间,孟子因为厌学而逃学。孟母发现后,当着他的面用剪刀把快要织好的布从中间剪断。孟子惊问原因。孟母意味深长地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通过做大事、好事扬名立万;有了知识和见识,做任何事情都能避开祸害。如今你中途荒废学业,没有学问,将来只能做粗活……”
母亲的一番话深深地印在孟子的心上,从那以后,他在学业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难得的是,孟母对孟子的教育不只是在学业上,还有生活中做人做事方面,包括孟子成年娶妻后,只要看到他那里做得不合乎礼仪,她就会加以循循善诱。
《韩诗外传》记载,有次孟子看到独居在家的妻子坐姿不雅,就向孟母提出“休妻”。孟母以《礼经》中的话劝导他,讲礼仪的人在进别人房间时,要先问清楚谁在房间里。并且在进入厅堂的时候,要先通过声音通知房间里的人,等进入屋的时候,眼睛往下看,这么做是为了让对方有所准备。
“你在妻子休息时,进房间不声张,才看到她不雅的坐姿。是你不讲礼仪,而不能怪你妻子。”孟母耐心地开导他。
母亲的悉心劝导,让孟子意识到是自己错了。
孟母细致入微的教育,最终让孟子通过勤奋学习修炼了坚强的意志,为他后来成为亚圣、发扬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础。
让孩子多读圣人的故事,不是让他做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而是让圣人的光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使他的人生道路变得更加广阔和丰富多彩。
圣人的经历和事迹,还有助于拓展孩子的视野和格局,让他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修行,只有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才能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学识、有智慧的人。